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劝忍百箴(原文+全译)》 作者: [元]许名奎【完结】 译注:琮琼 劝忍百箴   序一   予读唐史,见高宗幸张公艺家,问其九世不分之状,书忍字百余以对,于是兴感。嗟乎,人为血气所使,至于凶于而身害于而家何限?昔成王之命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叔孙豹之慨季孙,其御者曰:“鲁以相忍为国。“赵襄子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平驭吏醉污丞相车茵当斥,丙吉曰:“西曹第忍之。“柳玭《家训》曰:“肥家以忍顺。“杜牧之《遗兴诗》曰:“忍过事堪喜。“司空图曰:“忍字敌灾星。“《说苑丛谈》云:“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吕存仁亦云:“忍诟二字,古之格言,学者可以详思而致力。“然则忍之一字,自宰相至于士庶,人皆当以此为药石。予自壮至老,以贱且贫,故受侮于人屡矣。复思前哲有“德量自隐忍中大“之语,益自勉励,逆来顺受,不与物竞,因作《劝忍百箴》,愿与天下共之。每箴皆事为之句,入经出史,各有考据。公卿大夫四民十等,家置一本,朝夕看阅,亦足少补德量之万一,毋忽幸甚!   时至大三年良月吉旦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叙   序二   四明梓碧山人许名奎著《劝忍百箴》四卷。考注者为上竺前堂芳林释觉澄,不知何时人。其书刻于万历甲春。余所得为司礼监本。杨升庵《丹铅杂录》著之,顾误名奎鄞。《艺文志》既误列许氏为朱明时人,又讹“劝忍“为“勤忍“,由于末见原书也。考山人自序作于至大三年,为元武宗时。范氏天一阁有其书。惜山人生平无可稽,然受而读之,淹贯经史,洞达事理,每箴以“可不忍欤“终,使人惕然憬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诚有心人也。夫忍字从刃从心,谓心坚而能决绝也。《说文》:“忍,能也。“《广雅;释言》:“耐也。“凡坚而能上下日容忍,坚而能行日强忍。容忍仁也,强忍义也,残忍则不仁不义矣。《荀子;儒效》篇:“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修。“注:忍,谓矫其性也。《吕览;去私》》篇:“忍所私以行大义。“《晋语》:“以忍去过。“注:以义断也。要之非存仁义之心者不能忍也。道家言忍为多,儒家言忍为少,鲁以相忍为国,孔子于季氏舞八佾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之,即小不忍则乱大谋之意。吾向以为天下事有可忍者,有不可忍者,匹夫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争,此可忍而不忍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所谓坚而能正也。忍与不忍,断之于义可矣。岂忍而与之终古乎?则又所谓坚而能行矣。山人《百箴》,因物付物,悉取其当。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国家,无所不包,鉴往知来,然后可以临大事决大疑。前乎山人者,吾有取于杨诚斋之《易传》;后乎山人者,吾有取乎刘念台之《人谱》。合是书而三之,以矫其性,亦庶几可以寡过矣。君子之于世也,亦时中而已矣。时当末至,进德修业,终日乾乾,进退得丧,无失其正。及时既至,发于事业,美在其中 ,以厚德载物之身,支玄黄天地之局,剥极而复,无平不陂矣。若《贾子;道儒篇》所云:“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彼反慈者,其亦知存亡之 道乎?余既有感于时,因重刻许氏《劝忍百箴》而纵论之如此。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后学张寿镛序   言之忍第一   <原文>   恂恂便便,侃侃誾誾,忠信笃敬,盍书诸绅。讷为君子,寡为吉人。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口三五之门,祸由此来。   《书》有起羞之戒,《诗》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缄口之铭。   白珪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为。齿颊一动,千驷莫追。噫,可不忍欤!   <解说>   恂恂,诚实不欺;便便,说话明白流畅;侃侃,刚强正直,誾誾,和颜悦色,说话直爽,这是《论语》记述孔子有关说话的准则。竭心尽力叫做忠,诚实不欺叫做信,忠厚严肃叫做笃,始终如一叫做敬。孔子学生子张询问行为准则,孔子这样回答他,子张非常信服孔子的话,特地把它写在衣带的下摆,常常看到它,使内心受到警戒。   孔子还要求君子言语要谨慎,出言不慎会招致灾祸,所以古人把言语少的人称作吉人或君子。俗话说祸从口出,说话应以诚实为原则,与其说空话、假话、废话,还不如闭口不说。   动乱的产生,是由言语作阶梯的,口是用来记载日、月、星三辰 ,宣扬五行的,一些灾祸都是由说坏话引起的。言多必失便是人们对此最通俗的注释。   《尚书;记命上》说:“只有口是产生羞辱的。“这是说言语出自口中,如果不合礼仪,就会招致羞辱;《诗》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话不恰当一出口就会后悔。所以上天有卷舌星,用来警戒说坏话和花言巧语的人。《孔子家语》中载孔子到周朝观礼,看到三尊金人,他在多人背面题铭:“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如果白玉有什么缺损,尚可以通过磨砺使其完美,而一个人言语有失误,就无法弥补了。口一张,嘴一动,说出话来,四匹马的车也不能追回。   许公感叹:噫,祸从口出,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多嘴多舌呢!   气之忍第二   <原文>   燥万物者,莫*乎火;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与火值,扇炎起凶。   气动其心,亦蹶亦趋,为风为大,如鞴鼓炉。养之则为君子,暴之则为匹夫。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能使万物干燥的东西,没有比火更热的了;在能使万物吹动的东西中,没有比风更快的了。有风有火,风助火势,就能引起难以预料的凶祸。   气可以动人心志,可以使人跌倒,可以使人奔走。如果不培养自己浩然之气反而损害自己,这正像用皮襄向火炉鼓风,越鼓火势越旺。孟子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吾养吾浩然之气。“这是说如果能培养浩然正气,就能和道义配合,行动起来就是合乎义礼的勇,这就是君子。如果失去正气,行动起来就有暴之气,这就是匹夫。   孔子说:“因一时的怒气,就忘记了自身和他的亲属,这不是糊涂吗?“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之气,方做得人上之人。   许公感叹:噫,为人处事怎么能不学会忍气呢?   色之忍第三   <原文>   桀之亡,以妹喜;幽之灭,以褒姒。   晋之乱,以骊姬;吴之祸,以西施。   汉成溺,以飞燕,披香有“祸水“之讥。   唐祚中绝于昭仪,天宝召寇于贵妃。   陈候宣淫于夏氏之室,宋督目逆于孔父之妻,败国亡家之事,常与女色以相随。   伐性斤斧,皓齿蛾眉;毒药猛兽,越女齐姬。枚生此言,可为世师。噫,可不忍欤!   <解说>   夏朝君主桀因为宠爱美女妹喜,大肆挥霍,为其修造琼宫瑶台,掠夺民膏,致使国力削弱,于是汤前来攻伐,桀不堪一击,导致了夏朝的覆灭。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居然拿国家的命运开玩笑,最终导致了亡国。   春秋时,晋献公征伐骊*获一骊女,封为骊姬。晋献公非常宠爱她,被好迷惑了,导致太子自 杀,公子外逃,秦国大举入侵,晋国五世大乱,都是由骊姬蛊惑挑拨造成的。《史记》载,吴国破越国后,越国人把西施进献给吴王,请求吴国退军,吴王答应了。吴王得到西施后,沉溺于美色之中,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二十二年后,一举进攻灭掉吴国,   汉成帝喜爱能歌善舞的赵飞燕,把好召进宫中,宠爱她,叫她“温柔乡“,并愿老死温柔乡中。飞燕的妹妹也是绝代佳丽,二位美女使汉成帝乐不思蜀,当时有人大骂飞燕姐妹:“此祸水,灭火必矣。“果然不久以后汉成帝做了温柔乡中的风流鬼。   唐武后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很美,就召进宫中,封为才人。太宗驾崩,她出家为尼。高宗见她美丽又收回宫中,立为皇后。高宗驾崩后,她自称“则天皇后“,并改国号“唐“为“周“,使唐朝的命运差点葬送。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并以胡人安禄山为养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判,皇帝出逃,贵妃赐死,可以说这是玄宗宠爱杨贵妃所带来的灾难。   《左传》载,宣公九年(前447年),陈灵公与二卿孔宁、仪行父与夏姬私通,且不听劝谏,终于惹下杀身之祸。《左传》鲁桓公元年(前711年),宋太宰华父督在路上看到孔父嘉的妻子一直目送她,并赞叹她“美而艳“,后来华父督夺人之妻又反遭人杀。   所以说有人倾家败国,有人自取灭亡,大多是女色招致的祸乱。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为证:“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西汉的枚乘说:皓齿蛾眉,是砍伐性命的斧子。又说越女齐姬就像毒药与猛兽。枚乘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后世的警言。   许公感叹:噫,面对美色,怎么可以不忍住自已的淫欲之念呢?   酒之忍第四   <原文>   禹恶旨酒,仪狄见疏。周诰刚制,群饮必诛。   窟室夜饮,杀郑大夫。勿夸鲸吸,甘为酒徒。   布烂覆瓿,箴规凛然;糟肉堪久,狂夫之言。   司马受阳谷之爱,适以为害;灌夫骂田蚡之坐,自贻其祸。噫,可不忍欤!   <解说>   禹在位时,有个叫仪狄的会酿酒,禹喝了之后感到很甜,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就疏远了仪狄。《尚书》载,周成王告诫康叔说:“你对酒要严加控制,如果有人聚众饮酒,你应拘捕归案,我要全部处斩。“   《左传》》载,郑国伯有嗜酒如命,并有地窖专供夜里饮酒,后被人打死;唐朝李适之,在玄宗时为左相,每天起来就饮酒,花了万两金钱,还赊帐喝酒,就好像大海中鲸鱼吞吸百川的水一样。   晋朝孔群,生性爱酒。王导劝诫说:“你常喝酒,难道没看见过盖酒坛的布,时间长了就会腐烂吗?“孔群回答说:“你没有见肉,用酒糟腌了保存时间更长吗?“此一问一答,自然使人明白什么是箴言,什么是狂言。   春秋时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此时楚司马光子反口干想喝水,佣人谷阳拿着酒进献司马,司马以酒当水,结果醉卧不起,贻误军情,招致斩首。西汉灌夫因饮酒过量,在丞相田蚡的婚礼上耍酒疯,大骂田蚡和程不识,结果遭到弹劾,连帮他辩解的窦婴也一同被杀。   许公感叹:酒能害身杀身,面对酒的诱惑,要千万忍耐啊!   声之忍第五   <原文>   恶声不听,清矣伯夷;郑声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乐,而好郑卫;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秽。虽二君之皆然,终贻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树后庭之曲,匪乐实悲,匪笑实哭。   身享富贵,无所用心;买妓教歌,日费万金;妖曲末终,死期已临。噫,可不忍欤!   <解说>   伯夷是孤竹君的长子,让国位于人隐居首阳山。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赞扬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   郑国的音乐是靡靡之音,这种音乐最能迷惑男人的性情,使男人沉醉于女色的诱惑。所以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禁绝郑国的音乐。《乐记》载魏文侯正襟危坐地听古典音乐,还生怕听不懂,躺在卧榻上听郑国的音乐,却兴趣盎然。唐玄宗不喜欢听琴声,却爱听夷*的羯鼓。以上二位不喜欢圣哲先王的雅乐,却偏爱市井俗乐,成为后世的笑柄。   唐明皇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让宫女们且歌且舞,疏于朝政,致使安史之乱发生。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的欢快之声不正是变成了一曲悲歌吗!陈后主和群臣常到后花园同嫔妃游乐,共唱《玉树后庭花》的曲子,陈后主和群臣沉湎歌舞,导致朝政松懈而亡国。陈后主一时的欢笑不是变成了永久的哭泣吗?   晋代石崇堪称富豪,挥金如土,享受声色犬马,享尽荣华富贵,买来女子教好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被杀,并殃及父母、兄弟、妻儿。这就是妖曲末尽,死期已到。   许公感叹:噫,声色如此祸国殃民,难道不应该拒绝它的诱惑吗!   食之忍第六   <原文>   饮食,人之大欲,末得饮食之正者,以饥渴之害于口腹。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   鼋羹染指,子公祸速;羊羹不遍,华元败衄。   觅炙不与,乞食目痴,刘毅末贵,罗友不羁。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礼记;礼运》篇:“吃饭喝水,男女关系,是人的最大欲望。“一个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个人渴了,喝什么都甜,这种感觉上的错觉正是因为饥渴害的。饥渴可以使人的口腹感觉破坏,那么贫贱可以使人的心志遭到破坏。如果面对钱财你还能作出符合道义的选择,那么就可以成家立业并远离耻辱。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送了鳖给郑灵公,吃鳖时郑灵公末给子公吃,子公生气,用手指蘸鳖汤尝了一下,就拂袖而去,郑灵公大怒,预谋杀子公,而了公却先下手杀了郑灵公。《左传》宣公二年,宋国和郑国交战,宋将华元宰羊慰劳士卒,却忘了给车夫羊斟吃,羊斟暗自生气,且说:“吃羊的事,你作主,驾车的事,我作主。“正式交战后,羊斟驾车直接把华元送到郑国的军队而被俘。所以皮日休《食箴》说:“羊羹不及,华元受其谋;鼋羹不均,子家肆其祸。“   晋朝刘毅,十分贫穷,在一个丰盛的宴席上,刘毅向庾悦要一块烤鹅吃,庾悦说:“今年又没有得到鹅,哪里有剩肉给你吃!“刘毅遭到差辱,使记恨在心。   晋朝罗友大大咧咧,小时候人们视为痴呆。有一次他听说人家要祭祠,就早早地跑到别人家去讨饭,结果去得太早,尚末开门,躲在门边一直到天亮讨到饭才离开,且毫无羞愧之色。   《易》说:“舍弃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却观望别人手中的食物,此卦凶。“所以卦象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观我朵颐,亦不足贵。“孟子说:“喜欢饮食的人,人们就会认为他卑贱。“   许公感叹:噫,看重口腹之欲会使人卑贱,会使人失去智慧,难道不该忍一忍吗!   乐之忍第七   <原文>   音聋色盲,驰骋发狂,老氏预防。   朝歌夜弦,三十六年,赢氏无传。   金谷欢娱,宠专绿珠,石崇被诛。   人生几何,年不满百;天地逆旅,光阴过客;若不自觉,恣情取乐;乐极悲来,秋风木落。噫,可不忍欤!   <解说>   《老子;检欲》章说:“五色使人眼瞎,五音使人耳聋。纵横驰骋去打猎,会使人发狂。“这是说喜欢淫侈和女色,会伤害身体;喜欢听五音,会失去和气,不能听无声之声;驰骋大呼大叫,就会精神散亡,所以发狂。老子认为凡事需有度,过度则物极必反,所以老子在这方面特别提防。   秦始皇三宫六院,美女如云,歌舞管弦,日夜不绝,秦始皇及其子孔在阿房宫内尽情享受酒色饮食,才三十六年,就被汉高祖所灭,阿房宫也被项羽付之一炬,赫赫一世的秦王朝就此消亡。   晋朝石崇巨富,有爱妾绿珠,非常美艳。石崇设置金谷园,每日与好吃喝享乐,那时赵王伦的宠幸孙秀亦闻绿珠绝美,便向石崇索要,石崇不允,结果孙秀诬告石崇谋乱,绿珠跳楼,石崇斩首,诛连三族。   人一生能活多久,最多不过百岁。天地是万物的族居之地,时间就如匆匆过客,如果人不自觉地克制自己,却放纵自己玩乐,快乐到了极限,悲哀随之而来,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许公感叹:噫,乐极生悲,为何不将恣情享乐的念头忍一忍呢!   权之忍第八   <原文>   子孺避权,明哲保身;杨李弄权,误国殄民。   盖权之于物,利于君,不利于臣,利于分,不利于专。   惟彼愚人,招权入已,炙手可热,其门如市,生杀予夺,目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   苍头庐儿,虎而加翅,一朝祸发,迅雷不及掩耳。   李斯之黄犬谁牵,霍氏之赤族奚避?噫,可不忍欤!   <解说>   西汉张良,字子孺,号子房,游学下邳,路遇著名谋略家黄石公,非常礼貌地为黄石公捡了鞋子,黄石公送给张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归依高祖麾下,为高祖平定天下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万户侯。但张良位高并不颠狂,而愿跟从云松子云游天下,司马迁称之为“明哲保身。“而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弄权朝廷,她的三个兄弟有恃无恐,颐指气使,她的三个姐妹封秦韩虢三国夫人,杨氏一家贵宠赫然,势倾朝野,结果导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判,大唐江山差点断送。而大臣李林甫,在唐玄宗手下为相十九年,却媚事左右,迎合上意,妒贤嫉能,排除异已,自太子以下都畏惧他,终养成 天下大乱,人们说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张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杨李擅窃威权,而误国殃民,两相比较,对待权力的态度和因权力而导致的后果是多么不同。   权力对于和阶层的人所意味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司马迁断言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所以权力是君主的,臣子只能各司其职,如果想越权处事,那么小则祸害家庭,大则祸害国家。   其实那些专权的是“愚人,“就犹如杨贵妃和李林甫,得势时门庭如市,势力炙手,而权势又使他们如虎添翼,但是一旦势去,灾祸来时就像迅雷不及掩耳。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不是因为权力过重,被秦二世腰折咸阳市吗?李斯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看来李斯至死才明白权力哪里能与牵黄犬逐狡兔的悠闲生活相比呢!   汉武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立下战功,其弟霍光辅佐太子有功,但最后满门抄斩,株灭千家。为什么?乃是他的权力太大了。   许公感叹:噫,权力小则害家大则祸国,面对权力的诱惑怎能不忍一忍呢!   势之忍第九   <原文>   迅风驾舟,千里不息;纵帆不收,载胥及溺。   夫人之得势也,天可梯而上;及其失势也,一落地千丈。朝荣夕悴,变在反掌。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噫,可不忍欤!   <解说>   凭风行舟,一日千里,岂不快意!然而一味快意,忘却掌握舟船的方向,难道不会覆舟溺水!人的势力也是如此。一个人势力正旺时,就好像拿来云梯即可上青天;等到他失势时,就好像在云梯上摔下而一落千丈。一个人的势力是瞬息变化的,朝得势是身居卿相,夕失势已是布褐贱夫。《传》曰:“既言丰盛之至,复言其难常,以为戒也。日中盛极则有昃迭,月既盈满则有亏缺。天地之盈虚,尚与时消长,而况人乎!“又曰:“不于此时,当如奉盘水战兢自持,方无倾倒满溢之患。“看来势力的变化就像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一样,总在变化。   许公感叹:噫,势力带给的人命运是如此的变幻无常,面对炙热的势力难道不该忍一忍吗?   贫之忍第十   <原文>   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笑伯龙,贫穷有命。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噫,可不忍欤!   <解说>   《庄子;让王》载:原宪在鲁国时,生活异常简陋,蓬屋漏雨,门窗不全,但他端坐鼓琴。见子贡时他头戴破帽,脚着破鞋,子贡问他:“嘻!先生何病?“原宪回答说:“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南宋刘伯龙,少时贫穷,及官至武陵太守却更加贫困。有一次在家里盘算怎样获得利息,却有一鬼在旁抚掌大笑,刘伯龙叹道:“贫穷固有命,及为鬼所笑也。“于是仍旧守穷。   孟子曰:“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又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是所说的“以贫试士。“贫穷对君子对圣人对达士而言,是财富是动力是骨气,所以王勃《滕王阁序》云:“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   安贫乐道是对一个有德行的人的写照,贫穷对于无知的人,可能会使他走上邪恶之路;而有学问知义理的人,则会常怀善良之心。富贵是大家所追求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马上招来灾祸,而这灾祸是金钱所不能弥补的。   许公感叹:噫,贫贱不移志,是大丈夫面对贫穷的处境怎能不忍一忍呢!   富之忍第十一   <原文>   富而好礼,孔子所诲;为富不仁,孟子所戒。盖仁足以长福而消祸,礼足以守成而防败。   怙富而好凌人,子羽已窥于子皙;富而不骄者鲜,史鱼深警于公叔。   庆封之富非赏实殃,晏子之富如帛有幅,   去其骄,绝其吝,惩其忿,窒其欲,庶几保九畴之福。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认为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应是富人的操守,孟子也曾告诫哪些为富不仁的人扩天理,遏人欲。就是所谓的“仁足以长福而消祸,礼足以守成而防败。“对于富人而言,富而骄是常事,骄而败更是常事,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富且有仁爱之心,能礼待他人,这样的人才能长富不败。   《左传》载郑国子皙因“无礼而好凌人,怙富而卑其上“而被抛尸野外,而卫公叔文子因富有骄横得罪卫灵公而流亡他国。这两个历史掌故同样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富者末有不骄,骄者末有不亡。“   《左传》记载齐国庆封的富上加富遭到了天的惩罚,庆封被杀,儿子庆舍被刺死。而齐国宰相晏婴就拒绝更加富有,因为他明白“富者不可妄益,益则取亡“的道理。   富有不是罪过,但富有会招致灾祸,如果能够去矜夸之态,去其鄙吝之心,消其心中之怒,禁其淫欲之心,则能保享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   许人感叹:噫,拥有财富的同时,怎能不忍住自己的骄奢之心呢!   贱之忍第十二   <原文>   人生贵贱,各有赋分;君子处之,遁世无闷。   龙陷泥沙,花落粪溷;得时则达,失时则困。   步骘甘受征羌席地之遇,宗悫岂较乡豪粗食之羞。   买臣负薪而不耻,王猛鬻畚而无求。苟充诎詘而陨获,数子奚望于公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生贵贱,其中隐藏着许多机遇和偶然,而君子的贵贱观则是:“贵贱得失,用舍行藏,皆宜乐天知命,候时而动,不可出位妄求也。“矫龙盘卧泥中时,连蜥蜴都肆意欺侮它,就犹如君子之道还末昭示时,连小天也敢侮辱它。南齐范缜曾对竟陵王说:“人生贵贱,如同树上开花,一同开放,随风飘落,有的掉在席子上,有的掉在粪屎中,掉在席子上的就是你,掉在粪屎中的就是我。“看来人生贵贱,真是不可捉摸。   三国时的步骘和南宋时的宗悫都曾因贫穷而受辱,但他们胸怀博大,且不计较受辱之前嫌,后二人都飞黄腾达。西汉的朱买臣靠卖柴为使他丧志,满腹经纶使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最后官至会稽太守,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更有趣的是晋朝王猛,不拘小节,人们轻视他,他修然自得,他与桓温边畅谈当世大事,一边用手捉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此人官至尚书左丞。   一个人在贫贱之时,不能因困追而失志,在富贵之时亦不能骄喜而失节。贫贱之时就悠然自处,不怨天不尤人,不攀仰富贵,而时机到来,则要善于抓住机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许公感叹:噫,贫贱而不失志,就能位至公侯,处于贫贱的人怎能不安心忍受这种困境呢!   贵之忍第十三   <原文>   贵为王爵,权出于天;洪范五福,贵独不言。朝为公卿,暮为匹夫。横金曳紫,志满气粗;下狱投荒,布褐不如。   盖贵贱常相对待,祸福视谦与盈。鼎之覆*,以德薄而任重;解之致寇,实自招于负乘。   讼之*带,不终朝而三褫;孚之翰音,凶于天之躐登。静言思之,如履薄冰。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有爵禄谓之贵,天子最高贵,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也很高贵,但《书;洪范》曰:“九畴次九,曰向用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唯独不提“贵“,是何原因呢?   原来这些自居爵位的贵人,朝可能贵为公卿,暮却贱如匹夫;他们得势时,腰金衣紫,志满气粗;他们失势时,下狱投荒,株连家族,贬死远方。如秦朝的李斯、汉代的周亚夫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贵贱祸福并不是 一成不变,其变化规律充满辩证法。《易》曰:“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人鬼同心,都是憎恶骄傲自满,喜欢谦虚谨慎。如果一个人道德浅薄而窃居高位,智慧不多而谋划大事,能力不足而担当重任,就像鸡本不是登天动物,却还想登天,这样的人没有不倒台的。   《诗、小邪;小旻》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句诗用来告诫那些贵为公爵的人是最适合不过的。   许公感叹:噫,贵并不是福,怎能不忍一忍追求富贵之心呢!   宠之忍第十四   <原文>   婴儿之病伤于饱,贵人之祸伤于宠。龙阳君之泣鱼,黄头郎之入梦。董贤令色,割袖承恩,珍御贡献,尽入其门。尧禅末遂,要领已分。   国忠娣妹,极贵绝伦;少陵一诗,画图丽人;鱼阳兵起,血污游魂。   富贵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思魏牟之谏,穰侯可股栗而心悸。噫,可不忍欤!   <解说>   婴儿生病常是因为吃得过饱的缘故,这是因爱而致病;贵人招祸乃是因为骄横富盛的缘故,这是因宠而致祸。《战国策》载,魏王和龙阳君乘舟钓鱼,钓了十多条鱼,龙阳君哭了,担心自己受宠而引来四海美人追求魏王,自己的命运就会像多余的鱼一样会被抛弃。西汉邓通无功而受到文帝宠幸,赏赐巨万,但最后他却饿死。西汉董贤,英俊潇洒,与哀帝昼夜同寝,恩爱无比,受赐珍宝财产无限,其结局是自杀。唐代杨贵妃兄妹的命运更是因宠致祸的生动写照。杨贵妃宠幸于玄宗,承受恩泽,势倾天下。唐诗人杜少陵作《丽人行》云:“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御厨络绎送八珍,炙手可热绝伦。“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将士愤怒,以祸由国忠,遂杀国忠及韩国夫人,贵妃缢死,所以杜少陵又作《哀江头》云:“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的诗,讲尽了杨家的兴衰成败。   战国时魏国公子牟曾对穰侯说:“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骄不与死期而死自至。“因宠而贵,因贵而富,因富而骄,因骄而亡命。这是一条必然的归宿啊!   许人感叹:噫,宠之害如此,怎么不忍一忍对宠幸的向往之心呢!   辱之忍第十五   <原文>   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圯桥匍匐取履,而子房韫帝师之智;市人笑出胯下,而韩信负侯王之器。   死灰之溺,安同何羞;厕中之箦,终为应侯。盖辱为伐病之毒药,不瞑眩而曷瘳。   故为人结袜者廷尉,唾面自干者居相位。噫,可不忍欤!   <解说>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大事。西汉张良,忍辱为黄石公捡鞋,结果黄石公送给他《太公兵法》,张良就是用太公良策辅佐刘邦取天下,刘邦曾赞誉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号》。“张良被誉为汉之三杰,封留侯。西汉韩信,少时曾忍辱钻过别人的裤裆,遭到市人耻笑。后来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刘邦曾说:“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人杰也。“   西汉韩安国,因罪入狱,狱吏田甲辱之,韩安国说:“死灰不复燃吗?“田甲说:“复燃就用小便浇灭它。“后来韩安国做了梁王内史。战国时,魏国的范瞧曾被魏齐打断肋骨打掉牙齿,范瞧佯死,被置人厕中,让醉鬼往他身上撒尿。范瞧逃脱后到秦国,被封为应侯。   张良、韩信、韩安国、范瞧从辱至荣的经历,正说明他们忍受了难忍之事,所以终成大器。   西汉张释之为人结袜受敬重,唐代娄师德“唾面自干“居相三十年。许公感叹:噫,忍受一时之辱方 能成为大器,面对屈辱为何不能忍一忍呢?   安之忍第十六   <原文>   宴字鸩毒,古人深戒;死于逸乐,又何足怪。饱食无所用心,则宁免博奕之尤;逸居而无教,则又近于禽兽之忧。   故玄德涕流髀肉,知终老于斗蜀;士行日运百甓,习壮图之筋力。   盖太极动而生阳,人身以动为主。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噫,可不忍欤!   <解说>   以安逸为乐,则比鸩毒更害人,古人就深以为戒。大概是因为安逸会使人懒惰,会丧失志向,会放纵自己,那么死于逸乐,也就不足为怪了。   《鲁论》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孟子》曰:“饱食暧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也认为安逸于人是有害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还不如去下一盘棋,活动活动心志。至于哪些饱食暖衣却没有文化的人,则如同禽兽。三国刘备曾感叹:“以前经常身不离鞍,大腿上的肉都消下去了,如今不再骑马,肉又长出来了。日月如流,老将至矣。但功业末建,为此感到很悲哀。“而晋朝的陶侃,早上将一百个甓搬至屋外,晚上又运进屋内。别人问其缘故,他答:“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习劳耳。“后来陶侃督察八州,威名赫然。   赵宋苏颂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勤奋,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很可能会使自己一事无成,更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许公感叹:噫!安逸犹如鸩毒一样害人,人们怎能不忍一忍享受安逸的心呢!   危之忍第十七   <原文>   围棋制淝水之胜,单骑入回纥之军。此宰相之雅量,非元帅之轻身。盖安危末定,胜负末决,帐中仓皇,则麾下气慑,正所以观将相之事业。   浮海遇风,色不变于张融;乱兵掠射,容不动于庾公。盖鲸涛澎湃,舟楫寄家;白刃蜂舞,节制谁从。正所以试天下之英雄。噫,可不忍欤!   <解说>   晋军和秦军大战于淝水,晋军大胜,捷报传来,谢安方与客围棋,谢安将驿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之,他才答曰:“小儿辈遂以破贼。“其雅量与镇静令人佩服。唐朝郭子仪曾单骑深入回纥大军,与其所定誓约,义退回纥,不战而胜。谢安,晋之丞相;郭子仪,唐之元帅,故曰:“此宰相之雅量,非元帅之轻身。“如果两军对峙,安危末定,胜败末分,兵刃相接,金鼓震天,生死存亡系之一瞬,若帐中主帅仓惶失措,麾下兵卒就会惧怕胆怯。此危急关头,正好考察将相之器量如何。谢安之镇静,郭子仪之雅量,垂范百世。   南齐张融渡海遇风,毫无惧色;晋代庾亮面对劲敌,从容不迫。他们能于险难倾危之际神色不变,镇定自若,真正英雄豪杰。故说危难之际正可以试天下之英雄。   危急时刻,可以考验一个人的胆识、雅量、镇定,而胆识、雅量、镇定正是一个人成功的性格基础。   许公感叹:噫,危急之中识英雄豪杰,人们面对危急怎能不忍一忍胆怯之心呢!   忠之忍第十八   <原文>   事君尽忠,人臣大节;苟利社稷,死生不夺。杲卿之骂禄山,痛不知于断舌;张巡之守瞧阳,烹不怜于爱妾。   养子环丸而侮骂,真卿誓死于希烈。忠肝义胆,千古不灭。在地则为河岳,在天则为日月。   高爵重禄,世受国恩。一朝难作,卖国图身。何面日以对天地,终受罚于鬼神。昭昭信史,书曰叛臣。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事君尽忠,乃人臣大节。为国家利益,生死置之度外。唐代颜杲卿,讨伐叛贼安禄山,粮*竭,城池失守,被俘之后大骂安禄山,安禄山割掉他的舌头仍然骂不绝口;唐代张巡起兵雍上讨伐安禄山,城中食尽,张巡杀爱妾以食士兵,城陷时,张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颜杲卿、张巡忠心事主、赤胆报国值得尊崇。   颜杲卿弟弟颜真卿亦是英雄好汉,身为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谋逆,颜真卿前往叛军宣诏,李希烈派三千养子环绕侮骂,拔刀威胁,颜真卿面不改色。   苏轼撰《韩文公庙碑》云:“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颜公兄弟之忠节,张巡之死义,书 之史册,耿耿而不磨,岂不为忠肝义胆,万古如在。   高爵厚禄,世受国恩,一旦有难,却卖国求生,这种不忠不义之人有什么面目以对天下!宋代的秦桧、唐代安禄山至今仍遭世人唾弃,神人共愤,《叛臣传》中都列着这些罪恶的名字。   许公感叹:噫,忠臣为河岳日月,叛臣却罚于鬼神,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怎能动摇自己对君主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呢!   孝之忍第十九   <原文>   父母之恩与天地等。人子事亲,存乎孝敬,怡声下气,昏定晨省。   难莫难于舜之为子,焚廪掩井,欲置之死,耕于历山,号泣而已。   冤莫冤于申生伯奇,父信母谗,命不敢违。祭胡为而地坟,蜂胡为而在衣?   盖事难事之父母,方见人子之纯孝。爱恶不当疑,曲直何敢较?   为子不孝,厥罪非轻。国有刀锯,天有雷霆。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母之恩情比天高比地厚,子女服侍父母时要孝顺尊敬,用最和悦的声音最亲切的态度对待父母,早晚还要问候父母。   在所有的孝子中最难的算是虞舜。其父凶顽,其母器张,其弟傲慢,欲置虞舜于死地。虞舜耕种历山,每天对着苍天哭泣,情愿承担父母的罪行以行孝。   在所有的孝子中最冤的算是申生和尹伯奇。申生是春秋时晋国太子,其后母为了使自已的儿子成为太子,就加害申生。申生为了父亲晋献公满意,自缢而死。尹伯奇很孝敬后母,曾在雪地里赤脚为后母拉车。有一次后母捉了一只毒蜂,去了毒,系在衣服上。尹伯奇见了,欲为后母去之。后母大叫:“伯奇牵我衣。“由此伯奇受到父亲怀疑,伯奇不能洗刷羞辱,由此自杀。   虞舜、伯奇、申生皆不得父母爱我之心,而我之慕养父母之心终身不减,所以说:“事难事之父母,方见人子之纯孝。“《孟子;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孔子《孝经》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古代孝敬父母是无条件的,但对那些不孝之人的惩罚也很严酷。《汉书;刑法志》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铖,中刑用刀锯。“上天也会惩罚那些不孝之人,故道家曾云:“一声霹雳震乾坤,专打凡夫不敬亲。“   许公感叹:噫,父母恩情似海深,做孝子怎能不忍受父母对自己的责难呢!   仁之忍第二十   <原文>   仁者如射,不怨胜已;横逆待我,自反而已。夫子不切齿于桓*三害,孟子不芥蒂于臧仓之毁。人欲万端,难灭天理。   彼以其暴,我以吾仁;齿刚易毁,舌柔独存。   强怒而行,求仁莫近;克已为仁,请服斯训。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为仁者如射箭,射者必先正已而后发箭,发而不中,不怨胜已之人而应责备自己。如有人非常强暴不恭顺地对待我,我必反省自已;我以必有不仁,必有无礼。这都是为仁之道啊!   宋国的桓*欲害孔子,孔子不以为意;臧仓诋毁孟子,并阻止鲁君见孟子,孟子也不在乎。这是因为孔、孟都是修行人,认为在已者有义,在天者有命,人欲怎能灭了天理呢!   曾子曾说晋楚二大国自用其富,我则自用其仁。这是说仁者难道能屈服于暴富者吗?《说苑》载:“常枞有疾,老子前往看望。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吧?“老子说:“在。难道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还在 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是因为它刚硬吗?“常枞说:“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这是用刚硬的比喻暴横,柔软的比喻仁义;刚硬的容易崩坏,而柔软的就能存在下来。   鼓励自己以忠恕之道作为行为准则,这样求仁就没有比它更近的了。孔子给仁的定义是:若能克去己私,复还天地,即为仁矣。孔子还指出为仁的纲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许公感叹:噫,实施仁德怎能不忍住自己的私欲呢!   义之忍第二十一   <原文>   义者,宜也。以之制事,义所当为,虽死不避;义所当诛,虽亲不庇;义所当举,虽仇不弃。   李笃忘家以救张俭,祈奚忘怨而进解狐。   吕蒙不以乡人干令而不戳,孔明不以爱客败绩而不诛。   叔向数叔鱼之恶,实遗直也;石*行石厚之戮,其灭亲乎?   当断不断,是为懦夫。勿行不义,勿杀不幸。噫,可不忍欤!   <解说>   义,道义,指处理事务适当的标准。《尚书》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是说以义处理事务,事务就能得到适宜的处理;按照礼来修养心志,心志就 很端正。有此基础,方能做到“诛恶不避亲,举善不避仇。“   东汉李笃舍生忘死以救张俭,是为义;祈奚尽释前嫌举荐解狐,是为义。三国吕蒙不因同乡犯法而不斩,诸葛孔明不因爱将败绩而不诛。《七书;文韬》太公对文正曰:“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这就是义的具体运用。   《左传》载叔向数列兄弟叔鱼的罪恶,孔子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三数叔鱼之恶,不为亲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左传》又载隐公四年,卫庄公的公子州吁杀父为王,卫大夫石*的儿子石厚也参与其谋,后来石*借机杀死了州吁及自己的儿子石厚 。君子曰:“石*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何谓懦夫,即见义不为者。有义之人便是“行一件不义之事,杀一个无罪之人,虽得天下极尊极富,皆有所不为。“这就是义的核心。   许公感叹:噫,义是一个人处事的准则,舍身取义,大义灭亲,是大家所推崇的,为了义,怎能不忍住自己的一些私情呢!   礼之忍第二十二   <原文>   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检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以敬为主,非一朝之可废。   * *屈于宣子之恭敬,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   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晋臣知冀缺于耕之际。   季路结缨于垂死,曾子易箦于将毙。噫,可不忍欤!   <解说>   礼是根据上天的意志所制定的一些行为规范,礼的核心是敬。礼教的缔造者圣人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指要尊敬长者尊敬百姓,礼是治理国家的纲领,以 礼治国,才能上下和谐,国家安宁。   《左传》载义士鉏麑受晋灵公之命前去刺杀谏臣赵宣子,鉏麑见赵宣子对灵公特别恭敬,深受感动,遂触槐而死。汉高祖五年,大兵围攻鲁国,却因为鲁国是遵守礼义的国家,所以罢兵不战。   东汉茅容,年四十,还在田里耕种。有次下雨,其他人都去避雨,唯有茅容正襟危坐。郭泰见此情景觉得奇怪,就和他说话。茅容请他住到家里,第二天早晨,茅容杀鸡做菜,郭泰以为是要招待自己,但茅容把做好的菜送给母亲,然后和郭泰用蔬菜喝酒。郭泰很感动,说:“你太贤明了,你能这样,真是我的好朋友。“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国郤缺俘获了白狄的儿子。当初,臼季奉使经过冀地,看见郤缺在除苗,其妻给他送饭,二人相敬如宾,于是臼季向晋文公推荐他做了大夫。   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他在临死时还要系好帽子,曾子临死时还记着要更换席子。他们都是不敢忘记礼数啊!他们对礼的恪守和实践可以垂教后世啊!   许公感叹:噫,恪守礼教,是遵天意顺民心,我们怎能不忍住无礼行为呢!   智之忍第二十三   <原文>   樗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义而亡。   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武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   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诫。噫,可不忍欤!   <解说>   秦国的樗里和西汉的晁错号称“智囊“。樗里子的智慧是预测了自己死后百年的命运,而晁错却因性情耿直、敢说敢为而腰折东市。   大凡人不可以无智谋,但用知太过,就会招来别人的怨恨,甚至灾祸。所以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就很聪明;在国家动乱的时候,便装糊涂。孔子很称赞他的智慧,说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装糊涂,别人就赶不上了。又《左传》载,齐国大夫庆克和皇太后私通,被鲍庄看见,鲍庄告诉别人。皇太后设计谄害鲍庄,鲍庄被砍了脚。孔子说,鲍庄的智慧不如葵花,葵花还能向着太阳,用叶子保护自己的根。   《国语》载,范武子的儿子范文子很晚才从朝中回来,武子问他为何这么晚才回,范文子回答说:“有个秦国客人在朝廷上说了不少哑谜,大夫们没有人能知道,我知道其中三件。“范武子听了很生气,说:“大夫们不是不知道,是谦让长辈,你小子凭三个谜底在朝廷逞能,我不在时,晋国灭亡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于是杖打儿子。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问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聪明?“子贡说:“我听到一件事知道两件事,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但颜回表面很笨,其实不笨。   有智慧的人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断增长智慧。   许公感叹:噫,同样有智慧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局,怎能不忍一忍炫耀聪明才智的心呢!   信之忍第二十四   <原文>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杨以承信而释劫。   范张不爽约于鸡黍,魏侯不 失信于田猎。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颊舌自动,肝膈不知。敢怨之道,种祸之基。诳楚六里,勿效张仪;朝济夕版,曲在晋师。噫,可不忍欤!   <解说>   《鲁论》载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足食,足兵,百姓信任。“又问此三者之中不得已而去,何者可先去,孔子说先言去兵,次言去食,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粮食会锇死,一个人没有信用不能立身,一个君主如没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立国。   《庄子》记载尾生曾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见面,那个女子没来,大水来了,尾生还不离去,就抱着桥柱淹死了。尾生守信的名声便流传了百世。《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派大夫解扬前往宋国告之晋将救宋的消息,不料被楚人所俘。楚人让解扬登上宋国城楼,告诉宋人说晋国不救宋国,但解扬却告诉宋国人晋君起兵救宋的消息。楚人要杀他,他说:“君能够下达命令,这是义;臣能够接受命令,这是信。信能载义而行,这是利。行义就不能相信别的,要信就不能听两种命令。你要买通我,这是不知道命。我答应了你,是为了完成晋君的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务,是我尽了责任。你也有忠诚的臣下,我能够死得其所,还有何求呢?“楚国人被解扬恪守信义的诚心所感动,于是释放了他。   东汉时的范式和张邵年轻时在太学游学,关系友善,当他们分手回家时,范式说:“两年后的今天,我来拜望你母亲 。“两年后,范式果真千里迢迢来了,没有失约。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跟虞人约好出去打猎,到了这天喝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起了雨,文侯却要出去。左右的人劝阻他,他说:“我和虞人约定好要打猎,今天虽然快乐,难道能不去赴约吗!“魏国正是有了魏文侯守信用,所以很快强大起来。   世间有轻薄的风俗,往往口是心非,言不由衷。这是招致怨恨的原因,也是招致祸害的根苗。战国时的张仪以六里地欺骗楚怀王,使楚国大败,后人不会仿效他的口是心非。春秋时的晋惠公得到秦国帮 助才得以回到晋国为王,但他背信弃义,与秦国为敌,结果遭到秦国的征伐。这就是“取怨之道,种祸之基。“   许公感叹:噫,有信才能立身,有信才能立国,怎能不忍一忍对“信“的动摇之心呢!   喜之忍第二十五   <原文>   喜于问一得之,子禽见录于鲁论;喜于乘桴浮海,见诮于孔门。   三仕无喜,长者子文;沾沾自喜,为窦王孙。   捷至而喜窥安石,公辅之器;捧檄而喜知毛义,养亲之志。   故量有浅深,气有盈缩;易浅易盈,小人之腹。噫,可不忍欤!   <解说>   陈子禽是孔子门生,曾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听到孔子一些不同的言语吗?“孔鲤说我两次路过前庭,孔子都说:“你学过《诗》和《礼》吗?如不学《诗》,你就不会讲话,不学《礼》,你就不能立身。“陈子禽非常高兴自己能“问一得三。“问一,指问孔鲤有没有听到孔子的不同言论,得三,指得诗,得礼之教,得闻圣人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孔子另一弟子子路因为听孔子说要乘坐木筏浮海远航而得意扬扬,殊不知这是孔子哀叹主张不行的假托之词,所以子路的言行遭到孔门弟子的讥笑。   《鲁论》载楚国子文,三次当了令尹,了无喜色;三次被罢免,毫无愠色。子文喜怒不形于色,乃宽大长者之度量,与患得患失者不同。而西汉窦王孙,被封为魏其侯,正因他沾沾自喜,终没被重用。   晋朝谢安在淝水之战捷报传来时,正与客人下棋,不动声色,客人走后,他高兴过甚,连木屐上的齿都折断了,当时的人说他有宰相的器量。东汉毛义,以孝著称,被任安阳令。毛义喜不 自胜,被张奉瞧不起。后来毛义母亲去世,毛义辞官服孝,多次征他做官,他都拒绝。张奉感叹地说:“贤明的人真是深不 可测,过去他那种喜悦,是为了他的母亲啊!“   人的度量有深浅,志气有大小 ,子文、谢安、毛义的欣喜与窦王孙、子路的沾沾自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前者含蓄、宽容、恢宏广大,是君子的品格;而后者的见识短小 ,气量偏狭,容易满足,乃是小人之腹。   许公感叹:噫,人逢喜事精神爽,从对待喜事的态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胸襟,面对喜事,你能否忍住自己的过分得意呢!   怒之忍第二十六   <原文>   怒为东方之情而行阴贼之气,裂人心之大和,激事物之乖异,若火焰之不扑,期燎原之可畏。   大则为兵为刑,小则以斗以争。太宗不能忍于蕴古、祖尚之戮,高祖乃能忍于假王之请、桀纣之称。   吕氏几不忍于嫚书之骂,调樊哙十万之横行。   故上怒而残下,下怒而犯上。怒于国则干戈日侵,怒于家则长幼道丧。   所以圣人有忿思难之诫,靖节有徒自伤之劝。惟逆来而顺受,满天下而无怨。噫,可不忍欤!   <解说>   怒是七情六欲之一种,阴阳家称为“东方之情“。属东方的性情是发怒,行阴险盗窃之气。所以发怒的结果是破坏内心和气,激发事物朝不正常的方向发展,做事就不会顺心如意,内心的怒气犹如原野上燃烧的大火,不能去扑灭它。   大怒会引起冲突引起战争,小怒会引起纷争引起殴斗。唐太宗听信谄言无心辨别张蕴古的是非,一时意气用事,错杀张蕴古;唐太宗还因卢祖尚拒绝君命,一时大怒又下令杀了卢祖尚。好在唐太宗意识到自己怒气杀人是暴行,能自我悔过。汉高祖刘邦曾忍怒立韩信为王,以守故土,也曾怒刑萧何,自比桀纣。   西汉的高后几乎忍受不了匈奴冒顿的羞辱,心中大怒,欲折来使,发兵十万进攻匈奴。后以季布劝说,高后改变主意,以礼待人,结果冒顿派人前来谢罪。   所以在上位的人,凡事不能容忍,动辄发怒,就会残虐下面的人;在下位之人,不顾礼义,而逞强发怒,就一定会冒犯上位的人。对于国家来说一\旦发怒则会引发战争,对于家庭来说一旦发怒就会失去伦理之道。   所以孔圣人告诫:“忿思难。“是说人如果有发怒的时候,应当考虑日后有患难而抑制自己的愤怒,以免日后带来灾祸。陶潜对怒气这样形容:“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触来勿与竟,事过心清凉。“《孝经》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由此可见,怒气伤和气,生怨气,大则害国,小则害己。   许公感叹:噫,怒有如此多的恶果,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怒气呢!   疾之忍第二十七   <原文>   六气之淫,是生六疾。慎于末萌,乃真药石。   曾调摄之不谨,致寒署之为衅。药治之而反疑,巫眩之而深信。卒陷枉死之愚,自背圣贤之训。   故有病则学乖崖移心之法,末病则守嵇康养生之论。   勿待二竖之膏肓,当恩爱我之疾痰。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秦国医和曰:“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过是为菑,阴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淫是过多的意思。人生的疾病可谓五花八门,草药和砭石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但真正的药石却是在无病之时谨慎预防。   如果衣食调理不当,持身不谨,以致风寒暑热侵入体内而生疾。药是圣贤制造出来专治病的,但愚昧的人不信医药而信巫术,结果冤枉送命,这是违背了圣贤的教训。   虽有药石治病,但扁鹊认为:“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难治也。“   所以有病的时候要学习张咏的移心之法,移心之法是:“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对君父,畏之慎之,静久自愈。“而在无病的时候则要遵守嵇康的养生之法,养生之法是:“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去医治,要在无病的时候就谨慎预防,还应当常常想到别人对我的宠爱也好比是危及健康的疾病。   疾病尚有药石可治,心疾只有依靠自己了。身体疾病的发生是“六气“太过,心理疾病的发生是“思虑“太过。嵇康《养生论》说:“用始终如一来自守,用和和气气来养生。“看来这确实是保证身心健康的法宝。   许公感叹:噫,疾病危及健康,对哪些导致疾病的事怎能不忍一忍呢!   变之忍第二十八   <原文>   志不慑者,得于预备;胆易夺者,惊于猝至。   勇者能搏猛兽,遇蜂虿而却走;怒者能破和壁,闻釜破而失色。   桓温一来,坦之手板颠倒;爱有谢安,从容与之谈笑。   郭晞一动,孝德彷徨无措;亦有秀实,单骑入其部伍。   中书失印,裴度端坐;三军山呼,张泳下马。噫,可不忍欤!   <解说>   意志坚定,不轻易动摇,是因为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而那些胆量容易丧失的人,在突然来临的变故面前只能惊慌失措。有勇之人能够和猛兽相斗,但遇到蜂蝎而逃跑;蔺相如有勇气让自己的头与和氏壁同碎,却在锅被打破的时候吃惊不小。这说明充分的心理准备能使人勇气倍增,而意外的变故会使人胆小如鼠,风度尽失。   西晋大司马桓温来朝见皇帝,孝武帝下令谢安与王坦之前往新亭迎接,市面流言汹汹,说桓温这一来,就会杀王坦之、谢安。因此王坦之害怕极了,见桓温时吓得汗流浃背,连上朝的手板也拿倒了。而谢安态度从容,言语机智,令桓温大为敬佩。   唐朝元帅郭子仪的儿子郭晞在邠州纵士卒为暴,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都虞侯段秀实捕捉了为恶士兵,单骑前往郭晞军营痛陈利害,最后郭晞请求谢罪改过。   唐代裴度听说官印丢失,安坐不动,照样喝酒,一会儿有人报告官印复得,裴度依旧如故。别人为他为什么不着急,他说:“官印必定是手下吏僚拿去盗印书券,追急了他会把官印销毁,追查不紧他就会把官印还回来。“裴度的胸怀、度量和冷静令人佩服。宋朝张泳阅兵时,军士大声起哄,三次高呼。张泳下马,也同样高呼三声,再骑马阅兵,起哄的军士被镇住了。   面对变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聪明的智慧、沉着的心态去应付,否则就会措手不及。   许公感叹:噫;当意外变故来临时,怎能不忍一忍心中的胆怯和惊慌呢!   侮之忍第二十九   <原文>   富侮贫,贵侮贱,强侮弱,恶侮善,壮侮老,勇侮懦,邪侮正,众侮寡,世之常情,人之通患。   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是谓忍侮于小。太王事匈奴,勾践事吴,是谓忍侮于大。忍侮于大者无忧,忍侮于小者不败。当屏气于侵杀,无动色于睚眦。噫,可不忍欤!   <解说>   有钱则富,无钱则贫。有官则贵,无官则贱。富贵者常欺负贫贱者,强壮和凶残者常欺负柔弱善良者,年壮者欺负年老者,有勇者欺负懦弱者,邪僻者欺负正义者,势众者欺负势弱者,这是世之常情,人之通病。然而富贵贫贱、强盛衰弱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不要欺负别人以结怨,也不要对抗他人的欺侮以惹祸。   孟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以大待小,只有智者才能以小待大。以大待小的人,是乐天的人;以小待大的人,是敬天的人。乐天的,能保天下;敬天的,能保封国。当时商汤王不计较葛国的不恭,还送给牛羊,派人帮助耕种;周文王以修养自己的道德来感化匈奴的侵略。这是他们以大国侍小国,心怀宽大仁慈,不欺负小国,终于能安抚四方,统一天下,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古公禀父礼遇入侵的匈奴,越王忍侮作吴国的奴隶,禀父使他的后代掌握了天下,越王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禀父和吴王是智者,他们审时度势,忍受欺侮,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   胡寅《管见论》说:“无言不答,无德不报,这是君子的美德。一顿饭也要酬谢,一个眼神也要回击,这是小人的心眼。“以德报德,是善人之行,以怨报德是庸人之行,以怨报怨则是愚人之行,以德报怨才是仁人之行。面对大大小小的欺侮,我的心里必须明白一条:审时度势以保存实力,以图将来。   许公感叹:噫,为了自己不结怨,为了国家不惹祸,面对欺侮,怎能不忍一忍呢!   谤之忍第三十   <原文>   谤生于*,亦生于忌。求孔子于武叔之咳唾,则孔子非圣人;问孟轲于臧仓之齿颊,则孟子非仁义。   黄金,王吉之衣囊;明珠,马援之薏苡。以盗嫂污无兄之人,以笞舅诬娶孤女之士。   彼何人斯,面人心狗。荆*满怀,毒蛇出口。投畀豹虎,豹虎不受。人祸天刑,彼将自取。我无愧怍,何慊之有。噫,可不忍欤!   <解说>   诽谤来自仇敌,也来自忌妒。《鲁论》载: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仲尼是无可指责的,他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没有谁能达到他的高度。人虽然想自绝生命,又怎么能够伤害得到太阳和月亮呢?“子贡语气委碗,表示圣贤不以尖刻的语言责备人。《孟子》载,鲁平公出来接见孟子,其心腹臧仓说孟子坏话,从中作梗,没有见成。后来孟子知道了实情说:“我不能见到鲁平公,这是天意,臧仓怎能使我见不到鲁平公呢?“孟子如此谅解臧仓,表明圣贤待人多么仁慈温厚。   西汉王吉祖孙三代都以清廉著称,每当搬家时只有一袋衣服,却喜欢车马衣服,极为时髦艳丽,所以有人传谣他能造黄金;东汉马援征讨交趾时,带回了一车能强身健体的薏苡,但有人诬谄说他带回的是一车明珠文犀。西汉直不疑连兄长都没有,却有人说与嫂子私通;东汉第五伦三次娶子都是孤女,却有人说他殴打岳父。   这些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的人,真是人面狗心。孟郊诗云:“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末必和,虽哭末必戚。唯结口头交,肚里生荆*。好人常直德,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最典型的例子是陈朝司马申,三朝为官,掌握朝廷机密,他常无中生有,诋毁正人君子,提拔阿谀奉承的小人。有一天他在尚书省公衙睡觉,被飞鸟啄破嘴巴,血流满地,当时人都说这是司马申诬谄好人的报应。正如《诗经、小雅》中所说,如果把他们扔到豺狼虎豹都不愿吃他们。他们作恶多端,上天必定惩罚他们。孟子说,上不负天,下不负人,那么就会心底坦荡,有什么可遗憾呢!   许公感叹:噫,诽谤者自有上天惩罚,那么再恶毒的诽谤,也得忍一忍了。   誉之忍第三十一   <原文>   好誉人者谀,好人誉者愚。夸燕石为瑾瑜,诧鱼目为骊珠。   尊桀为尧,誉跖为柳。爱憎夺其志,是非乱其口。   世有伯乐,能品题于良马;岂伊庸人,能定驽骥之价。   古之君子,闻过则喜。好面誉人,必好背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子思对公丘懿子说:“不明察是非而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是最愚蠢的人;不遵礼义而一味地讨好奉承别人,是最谄媚的人。“只有宋国的傻子把普通的燕石当作美玉来夸奖,也只有河上公的儿子把鱼目当骊珠来赞美。   尧是一代明君,史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而桀是一代暴君,史称其贪虐,琼宫瑶台,殚竭民财。柳下惠,是一名谦谦君子,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而盗跖是秦国大盗。如果把桀夸赞成尧,把盗跖誉为柳下惠,这难道不是爱憎不分颠倒是非了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惟有伯乐,能辨别其好坏,判定其高下,岂能允许那些平庸之人随意去评价马之优劣?古代圣人闻过则喜,如孔子的弟子子路只要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他就高兴,大禹听到得益的话就给别人敬礼,他们比起那些专喜欢听奉承话的人真是天壤之别。   有人喜欢听奉承话,听不实之誉,那么就一定有那些阿谀奉承之徒去投其所好,殊不知那些专门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也一定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许公感叹:噫,自己赞美别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别人赞美自己,一定要格外小心。所以在赞誉面前怎能不忍一忍,再三思而行呢!   谄之忍第三十二   <原文>   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百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节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解说>   何谓谄?《庄子;渔父》说:“揣摸别人的意思说话就是谄。“君子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气凌人。那些会说漂亮话善于装扮自己的人实际是放纵本能,丧失仁德。   西汉公孙弘对九十多岁的辕固十分敬畏,辕固教导他说:“你要用正直的道理来说话,不要学歪门邪道来欺世盗名。“西汉汲黯,字长孺,性情倨傲,很少讲情面,当着汉武帝的面指责汉武帝,汉武帝大怒,汲黯说:“天子安置公卿辅弼之臣,难道是要他们揣摸君主的意思说话,来奉承君主,以至把君主引导到不义之道上去吗?“唐代张九龄和严挺之、萧诚关系都好,严挺之讨厌萧诚的谄佞,劝张九龄不与他来往。张九龄却说严挺之太刚直,你反倒喜欢圆滑的人吗?“张九龄大惊失色,马上疏远了萧诚。   辕固的正学、汲黯和张九龄的正直,成为后世的榜样,真令哪些谄媚者汗颜。   唐代郭弘霸最善阿谀奉承,当时御史中丞魏元忠生病,郭弘霸去探视,自动请求看一看魏的大小便,并用手指蘸来放在口里尝,以判断病势轻重,魏元忠很讨厌他的谄媚。   唐代宋之问在武则天时做尚方监丞,极力巴结武则天的相好张易之,以至于张易之大小便时,宋之问都给他端便器,后来张易之失势,宋之问也遭贬。   唐代赵履温,奉承谄媚安乐公主,曾把自己的朝服脱下来挂在脖子上,用衣服将自己的身体和公主的车子连结起来。结果父子同刑,百姓割下他的肉。   宋代的丁渭在真宗时做参政,寇准为宰相,曾一起在中书省吃饭。汤洒在寇准的胡子上,丁渭起来轻轻为寇准抹去胡子上的汤。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大臣,怎能为上司抹胡须。“后两人一同被贬。丁渭就是“溜须拍马“之始作俑者。   以上几个人谄媚之态,都载之于史册,真是千古有愧。   许公感叹:噫,谄媚之人遭世人唾弃,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谄媚之心而以此为戒呢!   笑之忍第三十三   <原文>   乐然后笑,人乃不厌。笑不可测,腹中有剑。   虽一笑之至微,能召祸而遗患。齐妃嗤跛而郤克师兴,赵妾笑*而平原客散。   蔡谟结怨于王导,以犊车之轻诋;子仪屏去左右,防鬼貌之卢杞。   人世碌碌,准无可鄙。冯道兔园策,师德田舍子。噫,可不忍欤!   <解说>   快乐然后发笑,此乃人之常情,谁也不会讨厌。然而唐代卢杞的笑,就让人莫测。卢杞在德宗朝为相,当时人说他:“口内有蜜,腹中有剑,阴险奸邪,因其口甜,莫测其笑。   笑一笑是一件很小的事,却能招致灾祸留下隐患。《左传》载,晋派郤克会盟于齐,郤克进宫,妇人在后房笑,郤克回去后请求伐齐,齐国大败。齐侯到晋国朝拜,郤克说:“你们这次前来,是为了妇人的那一笑。“《战国策》记载;平原君的美人在楼上看见邻居有个跛子一蹶一拐地去打水,大笑。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家里来说:“我听说你爱士,士不远千里而来,是因为您以士为贵,以女人为贱。我不幸致残,而您的后宫笑我,我想要那个笑我的人的头。“平原君答应,但始终末杀美人。过了一年多,平原君门下的宾客渐渐离去,平原君很奇怪,询问缘故,才知是不杀美人引起的。平原君杀了那美人,宾客又回来了。   东晋王导害怕大老婆,急忙用牛车把小老婆送到别处安置。司徒蔡谟知道了这事,便戏笑他说:国家准备给你加九锡之礼,不过所赐之物是牛车等物。王导大怒,两人便结下了怨仇。唐代郭子仪每次会见客人都让妻子小妾在一旁陪坐,但宰相卢杞来访,郭子仪却把所有的小妾丫环都打发走。人问其故,郭子仪说:“卢杞长得极丑且心肠险恶,女人见了他一定会发笑。有一天卢杞得势,我的家族就会被杀光。“   人生平庸,准是碌碌俗人。五代冯道,历经五代八姓,任端明殿学士,本是农民出身,相貌粗野质朴。有次入朝,任赞、刘岳走在他的后面,冯道边几次回头看。任赞问刘岳:“这是为什么?“刘岳回答说:“他的《兔园册》掉了(《兔园册》是当时的一本农村读物)。“冯道所说后大怒,把刘岳贬为秘书监。又唐人娄师德,武则天时的宰相,性情宽厚谨慎,有人冒犯也不计较。曾同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身体肥胖行走缓慢,李昭德埋怨他说:“我被庄稼人留住了。“娄师德微笑说:“我不做庄稼人,谁来做呢?“   一笑可以结怨,一笑亦可以泯仇。许公感叹:噫,对那些恶意的笑,是不是该忍一忍呢!   妒之忍第三十四   <原文>   君子以公义胜私欲,故多爱;小人以私心蔽公道,故多害。多爱,则人之有技若已有之;多害,则人之有技*疾以恶之。   士人入朝而见嫉,女子入宫而见妒。汉宫兴人彘之悲,唐殿有人猫之惧。   萧绎忌才而药刘遴,隋士忌能而刺颖达。僧虔以拙笑之字而获免,道衡以燕泥之诗而被杀。噫,可不忍欤!   <解说>   荀子说君子能以公理克服私欲,所以有博爱之心;小人放纵私欲不明天理,所以嫉妨别人。有博爱之心的人,看见别人有才能,就好像是自己有才能,对别人的美德总是真诚地爱慕。而小人则根据私心,抹杀天理,看见别人有才能就妨忌憎恶,看见别人有美德,就诋毁伤害,这种人就像是妖魔鬼怪啊!   西汉邹阳感叹说:“女子不管美丑,入宫便会受到妒忌;士不管是否贤明,入朝便遭到嫉恶。“事实确实如此。汉代吕后妒忌汉高宗所宠幸的戚夫人,毒死了戚夫人的儿子,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挖去了她的双眼,弄聋了她的双耳,称戚夫人为“人猪“。唐代李林甫,高宗时任参知政事,貌似温良恭谦,实则暗里藏刀,中伤他人,人称他“李猫“、“人猫“。南朝萧绎忌妒刘之遴的才能超过自己,派人送毒药将刘之遴毒死了。隋朝的老儒们忌恨年轻的孔颖达超过了他们的学识,便暗中派刺客杀孔颖达。南朝刘宋王僧虔,以善写隶书闻名,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法闻名天下,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常常把字写很差,以求平安。隋朝薛道衡,文才出众,而隋炀帝自恃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准他们超过自己,于是薛道衡被借故绞死。   世上有爱妒忌的小人,那么有才有貌者就有被害的危险。俗语说枪打出头鸟,不怕出名猪怕壮,也是这个道理。   许公感叹:噫;妒忌之人如此毒辣,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表现欲而隐藏自己的才干呢?   忽之忍第三十五   <原文>   勿谓小而弗戒,溃堤者蚁,螫人者虿。   勿谓微而不防,疽根一粟,裂肌腐肠。   患尝消于所慎,祸每生于所忽。与其赞赏于焦头烂额,孰若受谏于徙薪曲突,噫,可不忍欤!<解说>   《关尹子》曰:“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所以精明之人谨慎细微,有智慧的人懂得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不能疏忽大意,轻易放过。千丈之堤,常因蚁穴而坏;蜂蝎很小,却能害人。疽初发时也不过一粒米那么不起眼,早治早好,治迟了就难愈,及至破裂肌肤,腐烂肠胃,断送性命。   人谨慎的时候,祸患就消失了,但祸患往往是发生在疏忽的时候。西汉霍光专权太甚,茂陵徐福三次上疏皇上,以提醒皇上及时压制他的气势,皇上没有回音。到宣帝地节四年,霍光谋反伏诛,皇上封赏那些报信的人为列侯。这时有人为徐福上书说:“我听说有一个过路客看见那家烟囱是直的,旁边有许多柴草,容易发生火灾,他便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拐弯的,把柴草搬开。主人不听劝告,不久果真失火,乡亲们帮忙把大火扑灭了,主人忙宰牛摆酒,答谢众人。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成为上宾,就是没请那个过路客。有人对主人说,假如过去听了那个过路人的话,便不会耗费酒肉,而且始终没有火灾。现在你论功来请客,为何不请过路客呢?主人醒悟,就把过路客奉为上宾,现在徐福就好比那位过路客,如果陛下事先按徐福所奏的去做,也用不着花费士地爵位来大行封赏了。“皇帝恍然大悟,于是赐了十匹布给徐福,并追认了一个郎的职位。   小路会颠覆大车,小偷会招来窃盗,小人能危害国家,总之小事能酿成大祸。   许公感叹:噫,末雨绸缪,防患于末然,才能将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怎能让自己疏忽大意呢?   忤之忍第三十六   <原文>   驰马碎宝,醉烧金帛,裴不谴吏,羊不罪客。   司马行酒,*遐坠地。推床脱帻,谢不瞋系。诉事呼如周,宗周不以讳。是何触触生,姓名俱改避?   盖小之事大多忤,贵之视贱多怒。古之君子,盛德弘度,人有不及,可以情恕。噫,可不忍欤!   <解说>   唐人裴行俭,家里有皇帝所赐的良马和很珍贵的马鞍,手下人私自骑马,摔坏了马鞍,因此很害怕就逃跑了。裴行俭把他找回来,并末责怪他。又有一次裴行俭带兵平乱,得到很多珍宝,其中有一个玛*盘很漂亮,当裴行俭请客人来看时,手下军士摔了一跤,把盘子弄碎了。军士惶恐失措,叩头直到流血。裴行俭笑着宽慰军士说:“你不是故意的。“梁代人羊侃在回家途中路过涟口时,大摆宴席,客人张孺才喝醉了酒,在船上失了火,烧掉了七十多艘船,烧毁的多银财宝不计其数。羊侃听说后没有放在心上,请客人继续喝酒,张孺才既惭愧又害怕,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安慰他并找他回来,对他依然如故。羊侃后来做了梁武帝的司马。   裴行俭和羊侃对他人的过失如此的宽宏大量,确实难得。晋人裴遐也有如此雅量。有一次他在周馥家里做客,周馥作主人,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下棋正在兴头上,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他拉倒在地。裴遐慢慢爬起来,举止如故,表情安详,继续下棋。晋人谢万,曾和蔡系因一个座位发生争执,蔡系把谢万从座位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快弄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又回到座位上。后来二人都末把此事放在心上,得到人们的称赞。   北魏度支尚书宗如周,曾作过如州官,有人说:“我有一件冤枉事,特来投诉如周官。“宗如周说:“你是谁,竞敢直呼我的名子?“那人回答:“只说如州官叫如州官,不晓得如州官本名如周。早知道如州官本名如周,就不会把如州官喊成如周了。“宗如周听了大笑,大家都因此佩服宗如周的雅量。   而五代人杨延郎就没有如此的大度了。石昂入朝,传达人因为延郎的名字也叫石,就把石昂的姓改成了右,以避讳。石昂说:“我姓石,不姓右。“结果杨延郎听后悖然大怒。   小人物侍奉大人物时多有不小心和抵触,高贵的人对待卑贱的人也常常会生气。如果大人物能为人宽宏大度,善解他人,那么他就有君子之腹了。晋代卫蚧就常说:“别人有不好的地方,可以凭人情宽恕;别人如果无理取闹,可以据理来解决。“   许公感叹:噫,忍不住自己心中的不满,原谅别人的过失,与人为善吧!   仇之忍第三十七   <原文>   血气之初,寇仇之根。报冤复仇,自古有闻,不在其身,则在子孙。人生世间,慎勿构冤。小吏辱秀,中书憾潘。谁谓李陆,忠州结欢?   霸陵尉死于禁夜,庾都督夺于鹅炙。一时之忿,异日之祸。   张敞之杀絮舜徒,以五日京兆之忿;安国之释田甲,不念死灰可溺之恨。   莫惨乎深文以致辟,莫难乎以德而报怨。君子长者,宽大乐易,恩仇两忘,人已一致。无林甫夜徒之疑,有廉蔺交欢之喜。噫,可不忍欤!   <解说>   血气方刚的时候,要防止结下仇恨的根苗。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复仇和报冤的例子,即使冤仇没有发生在本人身上,那么在其子孙身上也会得报应。所以人生在世,要谨慎从事,不要轻易与人结冤结仇。晋朝孙秀曾多次受到潘岳的侮辱打骂。到淮南王司马允讨伐赵王司马伦失败而死以后,孙秀便说潘岳追随司马允作乱,于是朝廷杀了潘岳及其族人。三国时吴国中书郎吕壹,常利用职权,罗织罪名陷害忠良。太常潘*很担心吕壹的所作所为会带来祸患,就在孙权面前陈说吕壹的罪行。吕壹终因作恶多端东窗事发,被孙权所杀。   唐代李吉甫很受李必和窦参重用,陆贽就怀疑他们结党营私,就奏请皇帝任命李吉甫出任明州长史。后来陆贽被贬,发配到忠州,宰相想害死陆贽,便把李吉甫升为忠州刺史,让他办陆贽的案子,以便他报仇。李吉甫到忠州后却放弃个人恩怨,和陆贽结为莫逆之交。当时人很看重李吉甫的气量。   西汉李广被贬为百姓后,以狩猎为生。有一次晚上在老农家里喝酒,回家走到霸陵亭。守亭的军官喝醉了酒,喊李广停下来,李广的随从说:“他是以前的李将军。“守亭的军官说:“现在的将军都不许晚上走路,何况以前的将军!“于是留下李广至天明才放行。后来辽西受匈奴侵犯,皇帝让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让守霸陵亭的军官从军,到了军中,便把他杀了。晋代人庾悦在安帝时为江州刺史,刘毅作豫州都督,先前庾悦曾欺负刘毅,刘毅曾向庾悦要点鹅吃,庾悦连骂带说,一点也不给,从此刘毅便记下了庾悦的仇。后来刘毅作江州刺史,又兼豫州教督,于是便把庾悦调到豫州刺史任上,临走又不准庾悦带随从。庾手下文武几千人,都归了刘毅。庾悦因此而生气,不久便死了。   此二例,可以看出霸陵亭尉和庾悦都是由于一时之忿与人结下冤仇,结果遭到了报复,且报复的结果比伤害别人的程度更严重。   西汉张敞杀了絮舜,是由于絮舜挖苦他只当了五天京兆尹,不能查办案件;西汉韩安国原谅了那个在狱中欺负辱骂他的田甲,显示了宽阔的胸怀。   天下最惨的事莫过于无端罗织罪名而致人于死地。如吕壹那样挖空心思编织罪名,诬陷善良无罪之人就属于这一类。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以德报恕不计前嫌,如李吉甫对待陆贽,韩安国对待田甲。君子和长者,胸怀博大,不计个人恩仇,人们亲近这样的人。唐代宰相李林甫妒嫉贤良,结下许多仇怨,所以他每天都戒备森严,改换住处,担心刺客杀他。而战国时的廉颇和蔺相如捐弃前嫌,终成刎颈之交。   人生在世不结仇冤,乃是一大平安,无意结下了仇冤,也可像韩安国、李吉甫、蔺相如一样宽容他人,以德报怨,同样也能得到平安。像李林甫那样妒贤嫉能,处处结冤,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日夜不得安宁的下场。   许公感叹:噫,冤仇易结不易解,面对挑衅,忍让为怀吧!   争之忍第三十八   <原文>   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争而不已,*不畏死。   财能得人,亦能害人。人曷不悟,至于丧身。权可以宠,亦可以辱。人胡不思,为世大*?   达人远见,不与物争。视利犹粪土之污,视权犹鸿毛之轻。污则欲避,轻则易弃。避则无憾于人,弃则无累于已。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争权的人争于朝廷,争利的人争于市场,争来争去永无止境,犹如夺财之人逞强而不怕死。   钱财能够对人有利,就如仁义散财而得民心,就如周武王散巨桥鹿台之财而得天子之位。钱财同样也能害人,就如不仁不义之人,为了聚财而丢命,就如商纣王聚巨桥鹿台之财而自焚。人为什么不觉悟,以至于为争钱财而丧命呢?   权可以使人得宠,也可能使人受辱,就如杨雄《解嘲》所说:上午握权就是卿相大臣,下午失势就是平头百生。西汉英布曾经功冠诸侯,被高祖封为淮南王,后举兵造反,被高祖所杀。人为什么不思索,以至于为了权而断送自家的性命呢!   豁达的人有远见卓识,不与人争名夺利。他们把利看得如同粪土一样污浊,把权看得比鸿毛还轻。认为污浊的东西自然会想方设法地避开它,轻视一种东本就会很容易地抛开它。避开了利则可以使人无恨,抛开了权则可以使自己轻松。   所以北魏萧大园说:“哪里有什么比得过知足知止,潇洒利落、无所拖累这样快乐呢?“   许公感叹:噫,名利能利于人亦能害于人,面对名利,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占有之心呢?   欺之忍第三十九   <原文>   郁陶思君,象之欺舜。校人烹鱼,子产遽信。   赵高鹿马,廷龄羡余。以愚其君,只以自愚。丹书之恶,斧铖之诛。   不忍丝发欺君。欺君,臣子之大罪。二子之言,千古明诲。   人固可欺,其如天何!暗室屋漏,鬼神森罗。作伪心劳,成少败多。   鸟雀至微,尚不可欺。机心一动,末弹而飞。人心叵测,对面九疑。欺罔逝陷,君子先知。波遁邪淫,情见乎辞。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书记载,舜的弟弟象很傲慢,多次想害死舜。有一次象让舜去挖井,舜从井的旁洞里出来了,象以为舜还在井下,便用土埋井,想活埋了舜。象分了舜的财产,霸占舜的妻子,当他走进舜的房子时,却看见舜 坐在床边弹琴,于是编出假话说:“我好想念你呀!“象对舜的欺骗真是太过分了。   《孟子》载,以前有人送活鱼给子产,子产就让管池沼的人把鱼放养在水池里。那人把鱼煮着吃了,却来哄骗子产说,鱼放下去时还半死不活,一会儿就游得不见了。子产相信了那人的话,还连说鱼到了好地方。这个人欺骗子产也真够过分的。   秦朝丞相赵高,欺骗二世和世人,居然指鹿为马;唐代裴延龄欺骗德宗皇帝,说是在粪土中找到了十三万银子,其他的东西价值一百多万。这些人愚弄他们的君主,只能是自欺欺人,是没有好下场的。赵高的指鹿为马成为欺骗的代名词,赵高的恶名载之史书。而裴延龄“掩有而为无,指无而为有“更令人憎恶,其死后,举国上下,互相庆贺。   宋人胡宿曾说:“我以诚实侍奉君主,如今已经老了。我从不忍心在极细微的事情上欺骗君主,以免辜负我的节气。“鲁宗道在宋真宗朝为东宫谕德。有一次皇帝召见他,他因为喝酒,耽误了时间,到了宫中,使者和宗道商量说,君主会怪你来迟了,找个什么借口搪塞一下。宗道说:“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于是如实相告,皇上认为他忠实,可重用,就拿笔在壁上写道:“鲁的职位可到参政一级。“   胡宿和鲁宗道的话可以作为永久的教导,成为千古格言。   人固然可以被欺骗,但怎么能骗得了上天呢!即使在别人看不到的黑屋里做亏心事,以为没有人看见,但神明在上却是无所不知的。欺骗他人还得想法掩盖真相,会使人心力交瘁,而欺骗只能一时得逞,怎能长久,所以行骗的人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鸟雀虽小,尚且不容欺骗,只要人的心念头一动,手中的弹丸还末来得及发出,它就会飞走。人心叵测,即使面对面你也会不辨真假,就像埋藏舜的九疑山,九个山峰都相似,你就分不清舜究竟葬在何处。孔子曾说:“可以让人远远地离开,却不可以陷害;可以欺骗,但不可以愚弄。“对此君子圣人总是先知先觉。孟子说,言辞有不全面、会过分、会不合正道、会躲躲闪闪的四种毛病,那么人就会有片面、失误、歪邪、理屈这四种行为,因为言为心声,从语言的毛病就可以知道思想的失误。内心是这样的不可掩饰,又怎么可以昧着天理去欺骗别人欺骗上天呢!   许公感叹:噫,欺人却欺不过天,如果有欺人之念怎能不忍住呢!   淫之忍第四十   <原文>   淫乱之事,易播恶声。能忍难忍,谥之曰贞。   路同女宿,至明不乱;邻女夜奔,执烛待旦。   宫女出赐,如在帝右。面阁十宵,拱立至晓。   下惠之介,鲁男之洁。日磾彦回,臣子大节。百世之下,尚鉴风烈。噫,可不忍欤!   <解说>   淫乱,最能动摇人的性情,也最易传出坏名声。淫欲对于人来说是最难忍之事,能忍淫欲的男人是柳下惠,最贞节的女人就像唐代的窦氏二姐妹和高邮的露筋姑娘。人们称他们为贞节之人。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至今流传。《圣贤故事》载,柳下惠走了远路回来,天已黑只好睡在城门外,不久有个女人来同睡。当时天气寒冷,唯恐女人冻死,柳下惠便让女人坐在自己的怀中,用衣服盖着她,直到天亮,柳下惠没有越轨的行为。《毛诗传》记载鲁国颜叔子,独处一室。有天晚上下大雨,邻居的房屋倒了,一个女子跑来投宿。颜叔子让那个女子睡,自己手持蜡烛,蜡烛烧完了,就烧屋上的茅草,以保持火光不灭。直到天亮,颜叔子不生邪念。   西汉金日磾,汉武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在皇帝身边,目不敢斜视几十年,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南朝刘宋时的褚渊,明帝时为吏部尚书,相貌英俊,山阴公主想与他私通,请他来侍候自己,召他在西上阁睡了十天。公主晚上到褚渊住的地方逼迫他,褚渊恭敬地站着,从晚到早始终不动心,并以死自誓说:“我虽然不敏,却不敢作坏的榜样。“   柳下惠固然忠直可嘉,而鲁国男子也称得上是洁身自好。鲁国男子一人独住,邻居寡妇也是一人独住,晚上下大雨房子坏了,寡妇便跑过来请求躲雨,男子把门关得紧紧的,不接受她,并说:“柳下惠能够坐怀不乱,我却不能,我就要用我的不能,学柳下惠的能。“   金日磾不近所赐之宫女,褚渊不从公主之私欲,都不失大臣之操节,闻者莫不敬仰他们的高风亮节。   许公感叹:噫,淫欲是难忍之忍,只有忍住淫心方能保持贞节。   惧之忍第四十一   <原文>   内省不疚,何忧何惧?见理既明,委心变故。   中水舟运,不谄河伯。霹雳破柱,读书自若。   何潜心于《太玄》》,乃惊遽而投阁。故当死生患难之际,见平生之所学。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己反省自己的内心深处,如果没有感到惭愧的地方,哪里会有忧愁?哪里会有恐惧呢?如果明白事理,那么对于意外事故就能应付自如处之泰了。   《说苑;修文篇》载:韩褐子渡洛河,船夫说:“别人过河,没有不希望快的,而你不希望快。“韩褐子说:“天子祭海内之神,诸侯祭国内之神,大夫祭其亲人,士祭其祖宗,而我不用祭河伯。“船行在河中动了起来,船夫说:“以前划船,都是我告诉别人怎么做,只有你不听。现在船在水中很危险,恐怕要到下游去收尸了。“韩褐子说:“我不会因为别人讨厌我就改变志向,也不因为我将要死了就改变信念。“话末说完,船又顺利前进了。   晋代人夏侯玄,靠着柱子读书,忽然暴风雨来了,雷电劈破了他所靠的柱子,烧焦了他的衣服,但他神色不改,读书依旧。   西汉杨雄认为经典没有大过《易》的,于是创作《太玄》来模仿《易》。当时有一个叫刘*的跟着杨雄学奇字,刘*后来因为犯案被杀,事情牵涉到杨雄。当时杨雄在云禄阁上校书,使者来捉他,杨雄以为这回是逃不掉的,便从楼上跳下来,差点儿摔死。   那些明白事理的人,面色不会因为雷电而改变,志向不会因为船动而改变。像杨雄这样的人,潜心研究《易》学多年,应该洞晓过去末来之事,为什么一遭变故就匆忙跳楼,差点断送性命和后来的锦锈前程。所以在生死患难的危急关头,才能显示一个人所学到的真正东西以及一个人的性情及雅量。   许公感叹:噫,只要我们坚守道义和正确的信念,在意外变故面前,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好之忍第四十二   <原文>   楚好细腰,宫人饿死。吴好剑客,民多疮*。   好酒好财好琴好笛好马好鹅好锻好屐,凡此众好,各有一失。人惟好学,于已有益。   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楚王喜欢腰细的女人,就有许多宫女饿死了;吴王喜欢剑客,所以老百姓身上便有许多伤痕。   喜欢喝酒,喜欢钱财,喜欢弹琴,喜欢吹笛,喜欢马,喜欢鹅,喜欢打铁,喜欢木鞋,大凡在这众多爱好中,每一种都使人有所失。晋人毕卓因为喝酒误事,被免了官职;晋人祖药喜欢财宝,又怕客人看见,表情常有不满;晋人戴逵善弹琴,但他不为司马*弹琴,惹得司马*大怒;晋人桓伊喜欢笛子,他的笛声使谢安泪流满襟;晋人王济喜欢马,曾重金购买赛马,人称“马癖“;晋人王羲之喜欢鹅,所以山阴道士用鹅换回了他的《黄庭经》;晋人嵇康喜欢打铁,怠慢了都督钟会,结果被杀;晋人阮孚,喜欢木头鞋子,但客人来访,他神情闲畅。阮孚和祖药都是有癖好之人,不知人品高低,但从他们待客的表情就可以分出上下了。   在所有的爱好中只有好学,才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故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心中明白嗜好会带来过失,却不戒除掉,明明看到对己有益的东西,却不去努力学习,结果玩物丧志,自甘堕落,这是人类的通病。   许公感叹:噫,不良的嗜好会给人造成损失,怎能不戒除那些嗜好呢!   恶之忍第四十三   <原文>   凡能恶人,必为仁者。恶出于私,人将仇我。   孟子恶我,乃真药石。不以为怨,而以为德。   南夷之窜,李平廖立;陨星讣闻,二子涕泣。   爱其人者,爱及屋上乌;憎其人者,憎其储胥。   鹰化为鸠,犹憎其眼。疾之已甚,害几不免。   仲弓之吊张让,林宗之慰左原,致恶人之感德,能灭祸于他年。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喜欢人,人能讨厌人。“因为只有仁者是大公无私的,他的好恶都合乎公理。如果一个人以一已私利去讨厌别人,别人就会以他为仇。   《左传》记载,孟孙讨厌臧孙,季孙喜欢臧孙。孟孙死后,臧孙哭得很哀痛,赶车人说:“孟孙讨厌你,你却如此悲伤。季孙如果死了你怎么办呢?“臧孙说:“季孙爱我,是病;孟孙讨厌我,是药。再好的病也比不上再差的药。孟孙死了,我的日子也差不多了。“臧孙不以孟孙的讨厌为怨,而以为是德,臧孙也是明智之人。   三国丞相诸葛亮免去了李平的官职和爵位,流放到梓潼;把廖立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但诸葛亮死后,他们痛苦不已,异常悲伤。唐太宗这样评价诸葛亮:“为政最好是出以公心,以前诸葛亮流放廖立、李平,诸葛亮死后两个人都哭,如果不是出以公心,能这样吗?“   喜欢一个人,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欢;憎恨一个人,连他住的房子也憎恨。老鹰变成了斑鸠,认识他的人,还是恨它的眼睛。所以孔子说:“对不仁义的人,你如果恨他恨得过了度,也会出乱子。“所以对于讨厌的人,也要适可而止,不可逼他太甚。最好的办法是使所恶的人感恩戴德。东汉陈寔,字仲弓,颖州郡功曹,灵帝初年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归葬颖州。虽然一郡的人都去吊丧。唯有当地名士一个都末去,张让感到特别羞愧,而陈寔一个人去吊丧。后因党锢之锅,朝廷大杀名士,张让对当年陈寔的行为感恩戴德,所以放过了许多名士。东汉左原是郡学的学生,因为犯法被开除了。郭林宗曾经在路上碰到他,安排酒席安慰他,并告诫他不要怨恨要多行自我反省。当时有人讽刺郭林宗不和恶人断绝交往。左原后来又生忿恨,结交了一批刺客,想杀掉太学里的那帮人。那天林宗正好在太学里,左原感到有负郭林宗的教诲,很惭愧,就回去了。陈寔慰问张让,林宗安慰左原,能使恶人感恩戴德,总有一天会消灭祸害。   所以讨厌一个人要出于公心,还要注意讨厌的程度,对讨厌的人你逼他太甚,就会生祸害;如果你能使他感恩,那么就会消除祸害。   许公感叹:噫,对于讨厌的人,也要注意掌握其中的分寸呢!   劳之忍第四十四   <原文>   有事服劳,弟子之职。我独贤劳,敢形辞色。   《易》称劳谦,不伐终吉。颜无施劳,服赝勿失。   故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作劳,商盘所以训民。   疾驱九折,为子赣之忠臣;负来百里,为子路之养亲。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认为有事时,做儿子做待弟的应尽其勤劳,这是做弟子的职责。如果自己一个人做得最多最好,也不敢有什么怨气表现出来。《易经》说勤劳和谦逊的君子终究会得到好结果。颜回说:“希望不要因为有善德而矜持,有功劳而声张。“颜回信奉的是中庸之道,只要见一善事,他必记在心上而不遗忘。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勤劳从事,不敢倾诉自己的辛劳,这是周大夫说的事君事父的准则。懒惰的农民只求安逸,不愿意辛勤劳作,那么来既没收获也没安逸,这是盘庚训诫老百姓的话。   西汉王子赣快马加鞭通过了九折坡这个险要之地,因为他是忠臣;子路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奉养父母双亲,因为他是孝子。   许公感叹:噫,辛劳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美德,怎能忍受不了辛劳而去抱怨呢!   苦之忍第四十五   <原文>   浆酒藿肉,肌丰体便。目厌粉黛,耳溺管弦。此乐何极?是有命焉。   生不得志,攻苦食淡;孤臣孽子,卧薪尝胆。   贫贱患难,人情最苦。子卿北海之上牧羝,重耳十九年之羁旅。呼吸生死,命如朝露。   饭牛至晏,襦不蔽*;牛衣卧疾,泣与妻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锇其体而乏其身。噫,可不忍欤!   <解说>   把酒当水,把肉当菜,这些人养得富态丰满,大腹便便。眼睛看厌了涂脂抹粉的美女,耳朵听腻了歌舞管弦的声音。这是快乐到了极限吗?恐怕是命运的安排。   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才能吃着粗茶淡饭刻苦攻读;只有失宠的大臣和庶出的儿子,才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孟子曾说:“只有孤臣孽子,他们操心才危苦,他们考虑忧患才深切,所以他们通达事理。“   人情真伪,世态炎凉,只有在患难之时最能体会。西汉苏武被匈奴扣留,让他在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放牧公羊,他饮雪水,吃毡毛,艰辛度日十几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受继母谄害流亡在外十九年。他们的生命就像朝露一样容易消逝,他们的生死只在一口气之间啊。但苏武终于回到了汉朝,封为典属国;公子重耳历经艰辛回到了晋国,被立为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卫人宁戚穿着短布单衣,从晚上喂牛一直喂到半夜,齐桓公认为他是奇异之人,给他送来衣服和帽子,还让他做了客卿;西汉王章,生性刚烈直率,曾在长安求学,得了病,睡觉连被子也没有,只好睡在牛衣中与妻子相对流泪,后来,王章官至京兆尹。这大概是上天如果把重任放在某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经受劳累苦难,挫折他的心意,饥饿他的肠胃,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意志,增加他的能力。   许公感叹:噫,苦难是一笔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怎么能不忍受呢!   俭之忍第四十六   <原文>   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人生用物,各有天限。夏涝太多,必有秋旱。   瓦鬲进煮粥,孔子以为厚;平仲祀先人,豚肩不掩豆。季公庾郎,二韭三韭。   脱粟布被,非敢为诈;蒸豆菜菹,勿以为讶。食钱一万,无乃太过。噫,可不忍欤!   <解说>   以节俭的品德来治身,则不会有忧虑;以节俭的品质来治家,则不会有过分的要求。范尧夫曾告诫他的子弟说:“只有节俭,才能帮助你清廉;只有仁恕,才可以使你修养道德。“   人生用的和种物品,其资源是有限的,就好比夏天雨水太多,秋天就一定会干旱一样。   鲁国有个很节俭的人,用瓦鬲来煮食物,送给孔子吃,孔子非常珍惜地接受了。齐国贵族晏婴以节俭闻名,吃饭没有两种肉,妻妾不穿绸缎,祭祀先人的时候,猪肩盖不住筐子。魏国人季尚,担任尚书令,家常只吃腌韭菜和煮韭菜。季尚的门客对人说:“季令公一顿饭有十八种菜。“别人问为什么,门客说:“二韭一十八。“庾之澄,官至尚书左丞,性格清廉节俭。常吃腌韭菜、煮韭菜和生韭菜。任*开玩笑说:“庾郎家里困难,一桌菜有二十七种。“说是三韭二十七。   西汉公孙弘官至丞相,却只吃一种肉和刚脱壳而没有舂的粟饭,盖着布做的被子,一点假都不敢做。唐代卢怀慎一生俭朴不求资产,唐玄宗时做黄门监同平章事,发下的薪水送给亲朋故旧,妻子儿女却吃不饱穿不暧。自己用的东西只有一个衣袋子。而晋代的何曾,每天要吃价值一万钱的东西,这是太过分了。   许公感叹:噫,勤俭节约是治身治家之本,怎能不忍受俭朴的生活呢!   贪之忍第四十七   <原文>   贪财曰*,贪食曰餮。舜去四凶,此居其一。   * 如打五鼓,谢令推不去。如此政声,实*众怒。   口称夷齐,心怀盗跖。产随官进,财与位积。游道闻魏人之劾,宁不有*于面目。噫,可不忍欤!   <解说>   贪财叫*,贪食叫餮。相传舜除了浑敦、穷奇、梼杌、*餮四个为害天下的不仁之人。   晋代邓攸,做吴郡太守时,自己带着粮食去上任,不要薪水。在任刑政清明,百姓欢悦。后因病离职,老百姓拉着他的船不让走,他只好借着夜色辉跑了。吴郡人唱歌说:“纤绳打五鼓,鸡鸣天欲晓。邓侯拉不住,谢令推不去。“邓攸的清廉的确让百姓感动。   南梁鱼弘曾对人说:“我为郡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庶尽。人生但有欢乐,富贵在何时?“蜀人安重霸任简州刺史,贪图贿赂,永不满足。州里有位邮客姓邓,家境富有能下棋。安重霸想得到他的财产,就把邓叫来下棋,且只令他站着下棋,一天也只下几十个子,姓邓的站得又累又饿,不堪忍受。第二天又召邓下棋。有人对邓说:“州官本意不在下棋,为何不送点东西给他?“于是送了三个金锭,才不要姓邓的来下棋了。后魏李崇贪财,当时孝明帝灵太后视察左藏库,叫跟随她的人尽力背布,背多少就赏赐多少。李崇和章武王元融背得太多,都摔倒了,李崇闪了腰,元融断了腿。当时人说:“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污辱明主。“   北魏尚书郑述祖等人说宋游道口称具有伯夷和叔齐那样的品德,实际上怀着盗跖一样的心肠。欺骗公家,玩弄法律,接受贿赂,家产随着官位升高越积越多。宋游道听了别人弹劾他的这席话,难道不惭愧吗!   许公感叹:噫,贪欲是人生的一大害,怎能不忍住贪欲的诱惑呢!   躁之忍第四十八   <原文>   养气之学,戒乎躁急。刺卵掷地,逐蝇弃笔。录诗误字,啮臂流血。觇其平生,岂能容物。   西门佩韦,唯以自戒。彼美刘宽,翻羹不怪。   震为决躁,巽为躁卦。火盛东南,其性不耐。雷动风挠,如鼓炉*。大盛则衰,不耐则败。一时之躁,噬脐之悔。噫,不可忍欤!   <解说>   培养浩然之气,一定要警戒急躁的性格。晋人王述性子急,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夹,夹不住,大怒,用手把蛋拿起来摔在地上,蛋却在地上转个不停,于是他用脚去踩蛋,脚也踩不住,他气极了,捡起来放在口里,嚼烂了吐在地上。三国时魏王思性子也急,有一次正拿笔写字,一只苍蝇飞来停在笔端,赶走它又来。王思大怒,站起来赶苍蝇,赶不走,于是把笔扔在地上踩坏,拔出宝剑来赶苍蝇。唐人皇甫*,同样是急性子,一天他让儿子抄诗,错了一个字,他边骂边叫拿棍子,棍子没拿来,就咬自己的手臂,咬得血流。观察以上三人平时都如此急躁不安,怎能宽容他人呢!   战国时魏人西门豹,性急,常常佩带皮鞭来警戒自己。东汉刘宽,性情平和温柔,夫人想试试他,让他发怒,就在他上朝穿好了衣服时,夫人让丫环端肉汤泼到刘宽的衣服上。夫人赶快把汤和衣服收拾起来,刘宽神色不变,还慢慢地问丫环:“烫伤你的手了吗?“其性情是如此的温厚,度量是如此的博大。   《易;说卦》说:“震,指东方,为雷为决躁。巽,指东南,为木为风,其终为躁卦。“巽的性质柔且刚,想有所为又不能成,此为偏躁,不能安于常情的卦象,叫不耐。巽是木,能生火,位置在东南方,碰上雷风鼓动,好比是通过风箱给炉里煽风,火越烧越旺,终致不可扑灭。任何事物达到最盛的时候便开始衰落;如果不合常情,也必然提前凋残。一时的急躁,换来的可能是永久的悔恨。   许公感叹:噫,急躁是人性的弱点,它只能使事情欲速而不达,怎能不修养性情,戒除急躁急躁呢!   虐之忍第四十九   <原文>   不教而杀,孔谓之虐。汉唐酷吏,史书其恶。   宁成乳虎,延年屠伯。终破南阳之家,不逃严母之责。恳恳用刑,不如用恩;孳孳求奸,不如礼贤。   凡尔有官,师法循良。垂芳百世,召杜龚黄。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说:“不教化就杀,是虐。“汉朝的郅都、张汤、杜周以及唐朝的来俊臣、索元礼,他们都是酷吏,史书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他们的种种暴行。   西汉宁成,为关都尉,老百姓出入过关,都说宁愿看见老虎,也不愿看到宁成发怒,可见宁成非常残暴。后来义纵为南阳太守,便查办宁成,抄了他的家。西汉严延年,汉宣帝时任何南太守,冬月下令将和县犯人集中处斩,血流数里,河南人称他为“屠伯“。他母亲批评他:“你有幸得到郡守之职,管辖千里,没有听说你推行仁义教化,反而用刑杀了这么多人,难道这是父母官吗?天是神明的,人不能只光杀人。我不想看见你因为杀人而被杀,我走了,等着替你扫墓吧。“一年多后,严延年果真出事,人人称赞严母的贤明和大义。   实实在在地用刑,不如施恩;认认真真地追查奸邪,不如尊敬贤明的人。假如一个人做了大官,就应该遵循法度,效仿贤良。西汉的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时,躬耕农桑,户口倍增,政绩第一,视民如子,禁止奢侈,提倡节俭,教化大行。百姓爱戴他,号称“召父“。东汉杜诗亦任南阳太守,政治清平,兴利除害,郡内百姓富足,百姓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西汉龚遂,在宣帝时任渤海太守。当时渤海郡发生饥荒,盗贼并起,不能控制,龚遂到任就下文书:“持农器者为良民,持兵器者乃为贼。“贼闻其令,即时解散,纷乱就此平息。龚遂以身作则,节俭办事,劝民种桑织布,推广种植畜养,使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百姓家家有了积蓄。西汉黄霸,宣帝时任颖川太守,让各级官吏都养猪养鸡,以救济鳏寡贫穷者,教化百姓为善防奸,勤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严宽得体,深得民心。   召杜龚黄四位就是因为爱护百姓兴利除弊,才流芳百世的。   许公感叹:噫,只有爱心待人才能得人心,暴虐待人只能自取灭亡,怎能不忍耐呢!   骄之忍第五十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魏侯受田子方之教,不敢以富贵而自多。   盖恶终之衅,兆于骄夸;死亡之期,定于骄奢。先哲之言,如不听何!   昔贾思伯倾身礼士,客怪其谦。答以四字,衰至便骄。斯言有味。噫,可不忍欤!   <解说>   《老子》说: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守得住。因为富贵而骄奢,就是自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后要抽身隐退,这是自然规律。   魏文侯的师傅田子方说,诸侯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封国,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他的领地,只有贫贱之人对人骄傲什么也不会失去。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对他的一番规劝教导,不敢因为富贵而狂妄自大。   如果导致了恶劣的后果,那一定是因为他骄傲、夸耀。《说苑;丛谈》云:“贵不与骄期,骄自来;骄不与亡期,亡自至。“唐太宗亦曰:“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上面田子方等先哲们的话,人们怎能不听呢!   从前北魏贾思伯给肃宗和明宗作过老师,教皇帝学习《春秋》,贾思伯地位虽高,却能谦恭敬贤,有人说他过于谦虚,他回答:“衰至便骄。“当时人称这句话“雅谈“,还有人说:“诚有味其言。“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许公感叹:噫,为人处事怎能不忍住骄傲之心呢!   矜之忍第五十一   <原文>   舜之命禹,汝雅不矜。说告高宗,戒以矜能。圣君贤相,以此相规。人寸善,矜则失之。   问德政而对以偶然之语,问治状而答以王生之言。三帅论功,皆曰:臣何力之有焉。为臣若此,后也称贤。   文欲使屈宋衙官,字欲使羹之北面,若杜审言名为虚言。噫,可不忍欤!   <解说>   舜教导禹说:“正因为你不自大自夸,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和你争。“傅说告诫高宗说:“如果自大自夸,即使有了美好的东西,也会丧失;炫耀自己的能力,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辅相都是以这些有益的话来互相告诫。如果人有了一点点善行便自夸自大,那么那点善行马上就会丧失。   东汉刘昆,先做江陵令,生做弘农太守,治郡有方。皇帝问刘昆:“你以前在江陵,不用水而灭火,后来作弘农太守,连老虎都跑了。你推行了什么政德取得这么好的成效?“刘昆回答:“完全是偶然。“西汉龚遂,昭帝时做勃海太守,治郡有方,皇帝问他有什么好方法,他用属下一位王生教他的话回答说:“是托皇上的圣德。“《左传》载,鲁国和卫国都害怕齐国对他们进行侵略,于是跑到晋国要求伐齐,晋国派了郤克率领中军,士燮为上军之将的辅佐,栾书作下军的主将,前去援救鲁国和卫国,结果他们大败齐国。晋景公慰问将士,说都是你们的功劳啊。郤克回答:“是皇上的教导发挥了作用,是将士的奋力作战,我哪里有什么功劳啊!“栾书回答说:“是上燮的命令得力,将士的拼死作战,我没有什么功劳。“作为臣子,如此的谦让,不居功自傲,后人都会称赞他们的贤明。   而唐代杜审言,恃才自傲,曾对别人说:“我的文章应该让屈原、宋玉做衙门的岗哨,我的字应该让王羹之甘拜下风。“如此夸耀自己,后人会认为他自夸自大,自吹自擂,因为屈原、宋玉的文章冠绝今古,而王羹之的书法则是天下无双。   许公感叹:噫,人应有自知之明,怎么能够大言不惭地夸耀自己呢!   侈之忍第五十二   <原文>   天赋于人,名位利禄,莫不有数。人受于天,服食器用,岂宜过度。乐极而悲来,祸来而福去。   行酒斩美人,锦幛五十里,不闻百年之石氏;人乳为蒸豚,百婢捧食器,待诧一时之武子。史传书之,非以为美,以警后人,戒此奢侈。   居则歌童舞女,出则摩*结驷。酒池肉林,淫窟屠肆。三辰龙章之服,不雨而溜之第。   厮养傅翼之虎,皂隶人立之*僭似王侯,薰炙天地。   鬼神害盈,奴辈到财。巢覆卵破,悔何及哉!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然界赋于人类的东西,如功名利禄等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从自然界接受的如衣服、食品、器具怎么能不加节制而用之无度呢?快乐超过了极限,悲伤就接踵而来;祸患来临,那么幸福就会离你而去。   晋人王恺,用美女劝客饮酒,如果客人不饮酒,就杀劝酒美人。另一说法是石崇以美女劝酒。又据传说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作紫丝步障长达四十里,石崇就作锦步障五十里来比。晋人王济,字武子,风流奢侈,气盖当时,有一次招待皇帝,所有的东西都用玻璃器具盛着,一百多名丫环穿着绫罗绸缎前来伺候。席间有一道蒸猪味道十分鲜美,皇帝问其中缘故,回答说是用人奶和在一起蒸的,皇帝听后非常不高兴,离席而去。   王恺、石崇、王济等人,夸耀富有,极尽奢侈,但是他们的行为违背礼仪,用度太过,必有败亡之祸。此类的事例史书记载颇多,记载他们并非赞美他们,而是“以警后人,戒此奢侈。“   晋人贾谧家居有歌童舞女相伴,权过人主,极乐一时,后被人所杀;楚王出游则结驷千乘,旌旗蔽天;史载商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百姓怨恨;唐王元宝以金银砌房子,以铜钱饰小路,时称“富窟屠肆“;还有人因为富有,即使无一官半职,却穿着皇帝诸侯般华丽的服饰,住着皇帝诸侯般豪华的住宅。   富家*养的奴才也如虎狼一般凶狠,富家*养的跟班也如野猪一样威武。这样的人富贵似王侯,气势倾天下。   然而鬼神会惩罚那些拥有财富而挥霍无度的人,就像石崇那样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到此时巢覆卵破,连后悔也来不及了。   许公感叹:噫,骄奢生淫逸,淫逸遭祸患,怎能容忍自己有奢侈之心呢!   勇之忍第五十三   <原文>   暴虎冯河,圣门不许;临事而惧,夫子所与。   黝之与舍,二子养勇,不如孟子,其心不动。   故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圣人格言,百世诏诰。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孔子对子路说,不用武器去打老虎,不用船只而涉水过河,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并告诫子路遇事一定要小心谨慎,而不要轻举妄动,才能够把事情做好。一般而言,有勇而无谋,办事则不能成功。   北宫黝的勇气在于与人一拚,志在必胜;孟施舍的勇气在于无所畏惧,保存自己。他们哪里能比得上孟子的尽心知性,无所疑惑呢?孟子道明德立,一举一动,尽合礼义,自然无畏怯之心。孔子说:君子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乱;小人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乱;小人有勇,却没有道义,便会作盗。圣人的格言,应成为后世百代的座右铭。   许公感叹:噫,义理之勇不可无,血气之勇不可有。怎能不忍耐而逞一时的无谋之勇呢!   直之忍第五十四   <原文>   晋有伯宗,直言致害;虽有贤妻,不听其戒。   札爱叔向,临别相劝;君子好直,思免于难。直哉史鱼,终身如*。以尸谏君,虽死不死。夫子称之,闻者兴起。   时有污隆,直道不客。曲而如钩,乃得封侯。直而如弦,死于道边。枉道事人,隳名丧节;直道事人,身婴本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左传》载,晋国大夫伯宗,非常耿直,为人刚正不阿,喜欢讲直话,其妻常常劝诫他直言会带来实难,他听不进,结果他遭人诬陷而被杀。吴公子季札也劝告晋国大夫叔向说,你为人处事正直,一定要考虑怎样避免灾祸的降临。《鲁论》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其品行像箭一样正直;当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品行也像箭一样正直。“还说:“古时候的谏者死了,也就算了,而史鱼死谏不成,再用尸谏,其忠诚感动了君主。“孔子对史鱼正直的赞扬,使人纷纷仿效史鱼的正直行为。   道有兴盛也有亏损的时候,但正确的道理和正确的原则很难被人接受。柳下惠三次被罢官,有人劝他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他国去做官,柳下惠说:“根据正确的道理来做官,到哪里不受贬黜?根据不正确的原则来做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东汉李固,为人正直如弦,结果被人害死,尸抛道旁;而胡广、赵戒因世故圆滑被封了侯,就像当时京都童谣所唱的那样: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以封侯。   当然不正直之人最终是毁名丧节,但正直的人也会受到被剪去毛发,锁在铁器上的耻辱。   许公感叹,正直是美好品行,但为了更好地坚持正义和保存自己,该忍耐的地方还得忍耐啊!急之忍第五十五   <原文>   事急之弦,制之于权。伤胸扪足,盗印追贼。诳梅止渴,扶背误敌。   判生死于呼吸,争胜负于顷刻。蝮蛇螫手,断腕宜疾。冠而救火,揖而拯溺,不知权变,可为太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事情危急犹如在弦之箭,这时必须以权变来控制局面。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的部队都驻军广武军,汉高祖乘机指责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拔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却摸着自己的脚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头。“他带伤出战,以便稳定军心。   唐德宗时,朱泚反叛,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士兵到京城救援。皇帝及公主逃往奉天,结果士兵哗变,拥朱泚入宫,自称权知六军,并派韩旻带兵一千迎接皇帝,实则袭击奉天。司农段秀实觉得事情急迫,就伪造了姚令言的兵符,盖上司农印印符,追上韩旻,韩旻得到兵符就返回了。司农段秀实急中生智,缓和了危急的局势。   三国魏武帝曹操率部行军时迷失了找水的路,三军将士都十分口渴。曹操就下令说:“前面有一片梅树林,结有许多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水都流出来了。于是乘机前进,终于找到了水。   东魏侯景等把独孤信困在金墉,北魏丞相宇文泰前来救急,交战之中,宇文泰的马中箭,宇文泰摔倒在地,被东魏兵追上。这时宇文泰的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打着宇文泰的背说:“你不过是陇东上兵,你的首领在哪里,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东魏追兵听了,并不把宇文泰当成重要人物,李穆和宇文泰便乘机逃跑了。北魏部队见宇文泰回来,士气大振,乘胜打败了东魏兵。   在呼吸之间可以决定生死,在片刻之际可以决定胜负,其关键是要在危急情况下,能够以权变灵活的方式处理,才能绝处逢生或者赢得胜利。这就如蝮蛇咬手,应马上砍掉手腕一样。斯斯文文无法扑灭火灾,慢慢吞吞也不能拯救落水之人,在紧急状态下不知改变思路迅速决断,真是令人叹息。   许公感叹:急中生智,方能化险为夷,危急之时,怎能容忍哪些不知应变的行为呢?   死之忍第五十六   <原文>   人谁不欲生,罔之生也,幸而免;自古皆有死,死得其所,道之善。   岩墙桎梏,皆非正命;体受归全,易箦得正。   召忽死纠,管仲不死,三衅三浴,民受其赐。   陈蔡之厄,回可敢死!仲由死卫,末安于义。百金之子不骑衡,千金之子不垂堂。非恶死而然矣,盖亦戒夫轻生。噫,可不忍欤!   <解说>   哪个人不想活着?但活着却不遵天理,只能算侥幸地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这才符合正道。   一个顺应而知命的人绝不会站立在危墙之下,也不会去犯罪而死于非命。孔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父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所以对于个人的生命,自己是无权去随意毁灭它的,但是在道义面前,即使死亦无憾。《礼记;檀弓》记载:曾子病重的时候,睡在床上,挣扎着坐起来,换下了季孙送给他的席子,然后说:“我可以正正当当地死了。“   《春秋》记载,齐襄公昏庸无道,鲍叔牙保护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到无知杀襄公时,管仲和召忽又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国派军队送公子纠回国为王没有成功,而公子小白回国做了齐桓公。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也死了。齐桓公却三次洗澡三次薰香后前往迎接管仲回国做宰相。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这是孔子回答子员所问管仲为何不死时所说的话,大概孔子认为召忽跟着公子纠死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节操。管仲不跟着公子纠死,是因为公子小白是兄长,理应由他做诸侯,当然也应为他服务。公子纠是弟弟,不应辅佐他来争夺政权,所以圣人并不责备管仲为什么不死,反而称赞管仲的功德。   孔子在陈蔡被人围困,颜渊后来才赶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在,我怎么敢死呢!“孔子的弟子仲由,在孔辄手下做官,由于参与宫廷斗争而死在卫国,孔子认为他死得没有意义。朱熹也认为:“子路仅仅因为吃了别人的饭就不能逃避别人的艰难是义,却不知道吃孔辄的饭本身就不是义。“   西汉文帝在霸陵游玩,想纵马向西边一个陡坡冲去。随行的中郎将袁盎连忙拉住文帝的马缰。文帝问道:“你害怕了吗?“袁盎说:“我听说千金之家的子弟,不坐在房子边缘;百金之家的子弟,不骑在栏杆上玩。圣明之主不去危险之地,不凭侥幸心理做事。现在陛下坐着六匹马拉的车子,飞快地从陡坡上跑下去,万一马惊了,车坏了,怎么向高祖的在天之灵和太后交待呢?“袁盎的劝谏并非是自己害怕死亡,实在是避免拿生命当儿戏作无谓的牺牲啊!   管仲不死,是为了义;仲由死了,却末安于义。舍身取义,是死而无憾,但没有意义的轻生,却是不可取的。许公感叹:噫,生命是宝贵的,在生死面前,还得三思而后行呀!   生之忍第五十七   <原文>   所欲有甚于生,宁舍生而取义。   故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   元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死为忠鬼。天下后世,称为烈士。读史至此,凛然生风。   苏武生还于大汉,李陵生没于沙漠,均为之生,而不得并记于麟阁。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人喜欢活着而讨厌死去,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碰上变故,想保全生命,就会损害道义,为了成全道义就只好死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应该舍生取义。   东汉陈容看到袁绍违背天意,杀害了汉室忠臣臧洪,义愤填膺,对袁绍说:“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也不与你同日而生。“于是被杀。北魏元显和说:“我宁死为忠鬼,不能生为叛臣。“结果被叛臣元法僧所杀。   陈容、臧洪、元显和等人如此忠烈,载入史册,使普天之下,百世之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的凛然正气,他们的英风忠义,却万世永存。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北海牧羊十九年,保持节操不肯屈服,等到回到汉朝时,头发都已白了;而李陵变节投敌,客死沙漠,而苏武不失节操,生还长安,他的画像供在麒麟阁上受人敬仰。   许公感叹:生命诚可贵,但为了道义,又怎能乞求苟且活着呢?   满之忍第五十八   <原文>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   月盈则亏,器满则覆,一盈一亏,鬼被祸福。   昔刘敬宣不敢逾分,常惧福过灾生,实思避盈居损。三复斯言,守身之本。噫,可不忍欤!   <解说>   《尚书;大禹谟》记载,伯益赞扬大禹誓师攻伐有苗时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仲虺之诰》也说:“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禹和商汤都是有高尚道德的贤人,但依然心怀自满招损的恐惧。   月亮到了圆时,就会渐缺;器具装满了东西,就会倾覆。盈亏祸福,都是由鬼神的意志主宰着。   晋人刘敬宣,晋安帝时为冀州刺史。有人要求和他一同求富贵,刘敬宣回信说:“我常常恐惧福太多而招致灾祸,总想着如何避开富足而处于不足之中。“   谦受益,满招损,大家如果能够经常玩味其中的道理,就足以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了。   许公感叹:噫,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自满之心呢!   快之忍第五十九   <原文>   自古快心之事,闻之者足以戒。秦皇快心于刑法,而扶苏婴矫制之害;汉武快心于征伐,而轮台有晚年之悔。   人生世间,每事欲快。快驰骋者,人马俱疲;快酒色者,膏肓不医;快言语者,驷不可追;快斗讼者,家破身危;快然诺者,多悔;快应对者,少思;快喜怒者,无量;快许可者,售欺。与其快性而蹈失,孰若徐思而慎微。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以来,追求心中痛快的人很多,听到此类事情的结果后人们就会引以为戒。秦始皇以推行刑法为快事,焚书坑儒,废除法度,导致扶苏遇害;汉武帝以征伐为快事,穷兵黩武,四面出击,劳扰天下,到了晚年才幡然悔悟,下诏否定了屯兵轮台的建议。   人世间,快心快意的事是人们往往乐意做的,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后果呢?以骑在马上驰骋为乐事的,往往人马俱疲;以享用美酒和美女为乐事的,往往病入膏肓;以多说话为乐事的,往往言多必失;以打架斗殴为乐事的,往往家破身危;以许诺他人为乐事的,往往后悔不迭;以轻率回答为快事的,往往缺乏思考;喜怒无常变脸快的人,往往缺少度量;轻易许诺别人的人,往往有欺骗之嫌。与其因一时之快而陷入不利境地,还不如谨小慎微。   许公感叹:噫,“快“则闯祸,怎能不忍耐追求快意之心呢!   取之忍第六十   <原文>   取戒伤廉,有可不可。齐薛馈金,辞受在我。   胡奴之米不入修龄之甑釜,袁毅之丝不充巨源之机杼。计日之俸何惭,暮夜之金必拒。   幼廉不受徐乾金锭之路,钟意不拜张恢赃物之赐。彦回却求官金饼之袖,张奂绝先零金*之遗。千古清名,照耀金匮。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说:“获取东西,力戒有伤廉洁,有时候可以取,有时候不可以取。齐国、薛国都曾馈赠金子给我,接受不接受在我,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其实,孟子接受了薛国的五十金,是因为薛国有兵难,要为之考虑设防之事,义所当受;而孟子拒绝接受齐国的一百金,是因为齐国无事送金有收买之心。看来孟子不取不义之财。   晋人王修龄曾住在东山,非常贫穷,但拒收陶胡奴送给他的一船米。又晋人山涛很节俭,曾任尚书,陈郡袁毅曾经担任鬲令,既喜欢贪污也喜欢贿赂,曾送给山涛一百匹丝,山涛接受了,把丝藏在楼上,后来袁毅东窗事发,牵连的人都受到审查,而山涛就从楼上取下丝送给审查官,由于时间太久,丝上布满灰尘。东汉杨震的儿子按工作时间来接受俸禄,余下的交公。而杨震则更是不取不义之财。王密是杨震所举荐的官员,王密乘夜晚送金给杨震,且说天黑无人看见,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去。   北齐李幼廉没有接受徐乾黄金百锭和二十名美女,且依法判处其死刑;钟离意拒绝接受皇帝所赐的珠玑,乃是因为那些珠玑是赃物。南宋人褚渊拒绝接受求官人所送黄金。东汉人张奂率兵打败了侵略美稷、东羌的匈奴,东羌人送给他黄金和马匹,但张奂都还给他们。   这些清廉之士,可以说是千古美名,垂于史册,那些贪官污吏怎能与他们相比。   许公感叹,噫,取与不取,也有义与不义之分,关键是要忍住自己的贪欲啊!   与之忍第六十一   <原文>   富视所与,达视所举。不程其义之当否,而轻于赐予者,是损金帛于粪土;不择其人之贤不肖,而滥于许与者,是委华背衮于狐鼠。   《春秋》不与卫人以繁缨,戒假人以名器。孔子周公西之急,而以五秉之与责冉子。噫,可不忍欤!   <解说>   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妥当,并符合情理,要看他富贵时把东西送给什么样的人,当大官时又举荐什么人为官。将东西随便乱给,而不考虑该不该给,这就如同把金银布帛等物放在粪土之中了;随便举荐官员而不考虑其贤与不贤,就犹如把华贵的衣服穿在动物的身上。   《左传》载,卫国孙良夫攻打齐国被围困在新,仲叔于奚帮助孙良夫逃跑了。卫国拿城池赏赐给于奚,于奚不要,要求赐给他繁缨(注;诸侯凭借它来朝拜天子)来参加朝会,卫国同意了。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可惜也,不如再多给他些城邑,唯名与器不可以给人的。“《鲁论》载子华出使齐国,冉子为了华的母亲申请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子要求增加,孔子同意了,但冉子在此基础上又私自添了不少,孔子责备冉子说:“公西出使齐国,乘肥壮之马,服轻美之皮*。“又说:“我听说君子只接济不足而不该续有余。“   施与别人东西,也有当与不当之分,该给就给,不该给就不给,要防止乱给而没有原则。   许公感叹:噫,送人东西也要考虑是否妥当,要忍住自己随便施与的行为啊!   乞之忍第六十二   <原文>   箪食羹,不得则死,乞人不屑,恶其蹴尔。   晚菘早韭,赤米白盐,取足而已,安贫养恬。   巧于钻刺,郭尖李锥,有道之士,耻而不为。   古之君子,有平生不肯道一乞字者;后之君子,诈贫匿富以乞为利者矣。故《陆鲁望之歌》曰:“人间所谓好男子,我见妇人留须眉。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为狂痴。“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孟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蹴尔与之,乞之不屑也。“这是说一个人在最感饥渴的时候,如果有人把弄脏的食物给他,哪怕他是乞丐也会对此不屑一顾。   南宋隐居钟山,日常生活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问他什么菜最可口,周*回答是“早春的韭菜,秋来的菘菜。“周*安贫乐道,潜心修养,对事物有深刻的领悟又能够泰然处之,这样的贤人远离名利,绝不会为了什么东西而乞求于人。   北魏郭景尚善于给当权者拍马屁而得到提升,人称“郭尖;“北魏李世哲善于给当权者行贿而做了高官,人称“李锥“。有修养的人不会干这种投机钻营、摇尾乞怜的勾当,正直的人们都以此为耻。   古代的君子,一生最不愿说的就是一个“乞“字;而后来的君子,假称清贫隐匿财富是为了乞求更大的名利。所以《陆鲁望之歌》唱道:“世上哪有什么好男子,不 过是些留着胡须的妇人。他们奴颜婢膝是真正的乞丐,他们却反而说正直的人是狂痴。“   乞于食和乞于名利,同样的不耻于人,乞丐尚能讨厌那些不洁的食物,而哪些为了名利而不顾人格溜须拍马者,岂不是有爵位的乞丐吗!   许公感叹:噫,乞求可怜可耻,千万要忍住乞求名利的行为啊!   求之忍第六十三   <原文>   人有不足于我乎,求以有济无,其心休休。冯驩弹铗,三求三得。苟非长者,怒盈于色。维昔孟尝,倾心爱客,比饭弗憎,焚劵弗责。欲效冯驩之过求,世无孟尝则羞;欲效孟尝之不吝,世无冯驩则倦。羞彼倦此,为义不尽。   偿债安得惠开,给丧谁是元振。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心不足的时候,就应用道义加以限制,可以犹取,可以不获取,拿多余的东西来帮助缺少的人,可以心安理得。不贪求什么也就不会招致耻辱。   《战国策》载孟尝君有宾客数千人,当时有叫冯驩的,非常穷,听说孟尝君好客,就去见他。孟尝君把他安排在传舍。不久,冯驩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听了就把他安排到幸舍。不久又歌:“长铗归来乎,出无*!“孟尝君听了就把他安排到代舍,出入乘车。不久歌:“长铗归来乎,无心为家!“旁边的人都讨厌他,认为他一点也不知满足,但孟尝君还是给他的家里送了钱粮,从此,冯驩不再唱了。后来孟尝君问宾客谁可以为他到薛地收债,冯驩说自己愿去。冯驩到薛地以后,看到那里人民非常贫穷,就把债券全部烧了,回去对孟尝君说:我看到你家里什么都不缺,就缺少仁义,所以就为你买了仁义。孟尝君拍着手连声称谢。一年以后,孟尝君回到薛,还隔一百多里,老百姓就在道上迎接。孟尝君对冯驩说:“您为我买的仁义,我现在看见了。“假如当今有谁去效仿冯驩那样过分的索求,可能就遇不到像孟尝君那样的人,只能是自讨无趣,还会招来别人的讨厌;如果有谁想要效仿孟尝君的慷慨大度,也绝对遇不到像冯驩那样的贤士了,只能是灰心丧气。羞于乞求与懒得慷慨都不能做到仁至义尽。   南梁萧惠开把厩中的全部马匹用来替同僚偿还债务,唐代郭元振把家中送来的四十万钱全部送给别人办丧事。普天之下哪里还能再找到像他们一样的人?   许公感叹:噫,像冯驩和孟尝君这样的人是没有了,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过分要求呢!   失之忍第六十四   <原文>   自古达人,何心得失。子文三已,下惠三黜,二子泰然,曾无愠色。   银杯羽化,米斛雀耗,二子淡然,付之一笑。   盖有得有失者,物之常理;患得患失者,目之为鄙。塞翁失马,祸兮福倚。得丧荣辱,奚足介意。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达人知命,对于得失哪里挂在心间。春秋楚国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之官,而不喜形于外,三次被免职,而怒亦不形于外;鲁国大夫柳下惠也是三次被罢官。他们二人对于免职,泰然处之,丝毫没有怒色。   唐代柳公权家里的银杯被奴婢们偷走了,奴婢们却说不知道,对此柳公权笑着说:“银杯成了仙了。“并不追究此事。南梁张率,在新安时,派家仆运三千石米回家,运回家中时米已耗去一大半,张率问其中原因,家仆说:“老鼠和鸟雀偷吃了。“张率笑着说:“好历害的鼠雀!“并不责备家仆。柳公权和张率对失去的财物一笑了之,并不放在心上。   大概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人世间事物变化的永恒规律。如果一个人患得又患失,就可以将他视为愚钝的人。孔子说:“愚钝的人 可以做官吗?让他做的话,还没有得官,就深恐不得,得官之后又深恐失官。既然怕失官,就会使出各种手段。“塞翁失马的故事又告诉我们好事可能转化成坏事,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所以《老子》曰:“祸兮福之所侍,福兮祸之所伏。“既然得与失、荣与辱、祸与福可以互为转化,又何必太介意它们呢!   许公感叹,噫,失去了东西并不一定是坏事,何不忍耐这种损失呢!   利害之忍第六十五   <原文>   利者人之所同嗜,害者人之所同畏。利为害影,岂不知避!贪小利而忘大害,犹痼疾之难治。鸩酒盈器,好酒者饮之而立死,知饮酒之快意,而不知毒人肠胃;遗金有主,爱金者攫之而被系,知攫金之苟得,而不知受辱于狱吏。   以羊诱虎,虎贪羊而落井;以饵投鱼,鱼贪饵而忘命。   虞公耽于垂棘而昧于假道之假,夫羞*于西施而忽于为沼之祸。   匕首伏于督亢,贪于地者始皇;毒刃藏于鱼腹,溺于味者吴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利益是人们所喜爱的,灾害是人们所恐惧的。利益是灾害的影子,利与害形影相随,如果不知回避,贪图小利而忘却大害,这种毛病就是痼疾一样难以治愈。毒酒注满了酒杯,好饮酒的人饮了立即就会死亡,因为他只知道喝酒很快意,却不知毒酒会损坏人的肠胃。《列子,说符》记载,一个爱金子的人一清早就到市场上拿了一块金子便走,被官府抓去。吏捕问他:“这么多人在这里,你为什么还拿别人的金子?“那人回答说:“取金之时,止见金,不见人。“抢金之人只知获取金子,却不知会被抓住受罚受辱。   利害是得失之本,得失是成败之源。趋利而避害,爱得而憎失,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聪明的人看到利益,就考虑灾祸;而愚蠢的人看到利益,却忘记了灾祸。考虑到了灾祸,灾祸就不会发\生;忘记了灾祸,灾祸就会出现。如果用羊来引诱老虎上当,老虎会因贪图得到羊而落入陷井之中;用香饵来钓鱼,鱼就会因贪图香饵而丧命。动物当然不知趋利避害,那么人呢?   《左传》载,晋大夫荀息请晋献公以屈地所产良马与垂棘之地所出美玉向虞国借路,虞公看到有利可图就答应了,但虞公忘记考虑晋国借道的目的。晋国灭掉虢国后,突然袭击虞国,虞国被灭。吴王夫差豢养了西施,却不知豢养西施正是吴国灭亡的原因。虞公与吴王贪图小利与美色,导致国破人亡,这个教训的代价太大了。   荆轲之所以能用匕首刺杀秦始皇,那是因为始皇贪求督亢之地,给了荆轲可乘之机;吴王因贪吃美味佳肴,专诸就将剑藏在鱼肚里,乘机将吴王杀死。   以上四君均有所贪,和有所失,难道这不正说明利是害的影子吗!   许公感叹:噫,千万不 要贪小利而忘大害啊!   顽嚣之忍第六十六   <原文>   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嚣。   顽嚣不友,是为凶人,其名浑敦,晋物丑类,宜投四裔,以御魑魅。唐虞之时,其民淳,为此为戒;秦汉之下,其俗浇,习此不为怪。   盖凶人之性难以义制,其吠噬也,似犬而*其抵触也,如牛而角。待之以恕则乱,论之以理则叛,示之以弱则侮,怀之以恩则玩。当以禽兽而视之,不与之斗智角力,待其自陷于刑戮,若烟灭而爝息。我则行老子守柔之道,持颜子不辍之德。噫,可不忍欤!   <解说>   心里不效法道德仁义的行为称为愚蠢,口里不说忠节信义的话称为顽固。他们不行仁义,和坏人为伍,大家都憎恨他们,不愿和他们相处。古时候有四个特别顽嚣之人,他们是帝鸿氏的儿子,人称“浑敦“;少暭氏的儿子,人称“穷奇“;颛顼氏的儿子,人称“梼杌“;缙云氏的儿子,人称“饕餮“。舜当时做尧的大臣,专门管理国家四方门户,所以将以上四族流放到了荒远之地去抵御妖魔鬼怪。尧舜时代,民风淳朴,人们记载此事是以为警戒。到了后代,世风日下,风俗败坏,对那些坏人便习以为常了。   大概生来就愚顽不化的人是很难用仁义礼法来约束他的,就好比疯狗咬人,痴牛撞人。以宽怒的态度对待他们就会导致祸乱;给他们讲道理不听,反而更加悖乱;向他们示弱,他们会更加欺侮人;给他们恩惠,他们却不懂珍视。对于这样的坏人只能将其视为畜生,不与他们一般见识,不与他们斗智斗力。   以上这些人虽然凶顽不化,但会自取灭亡,犹如烟消云散一样。《老子》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如以老子的柔弱之术行事,必能战胜凶顽;若像颜回那样能做到“物我一体“,那么什么事也不去计较了。   许公感叹:噫,顽愚之人生性如此,何必与他们计较呢!   不平之忍第六十七   <原文>   不平则鸣,物之常性。达人大观,与物不竞。   彼取以均石,与我以锱铢;彼自待以圣,视我以为愚。   同此一类人,厚彼而薄我。我直而彼曲,屈于乎高下。人所不能忍,争斗起大祸。我心常淡然,不怨亦不怒。彼强而我弱,强弱必有故;彼盛而我衰,盛衰自有数。   人众者胜天,天定则胜人。世态有炎燠,我心常自春。噫,可不忍欤!   <解说>   韩愈说:“大凡物不则鸣。草木无声,风吹之则鸣;水之无声,风荡之则鸣;金石无声,击之则鸣。人之于言亦然,凡从口中发出声音,总是有不平在心中。“不平则鸣,是事物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但是达人知命,为人通达,总是与世无争。   如果他取的东西很多,而给别人的东西很少;他以圣人自居,而把别人看成是蠢货等等,这都是人间不平之事。同样都是一类人,他们往往看重自己却轻视别人,如果非要争个是非曲直,争个高低上下,那么就会导致争端。对此,我们应淡然处之,既不怨也不怒。   彼强我弱,其中必有原因;彼盛我衰,盛衰也会转化。圣人的处事方法是:“强弱有时,盛衰有数“,何必局限于一时的现象呢!   人多可以胜过天意,而天的意志也可胜人。世态自有炎凉。只要我心始终如春,便会温和平静。   许公感叹:噫,不平容易起纷争,在内心不平的时候 ,还是忍一忍吧!   不满之忍第六十八   <原文>   望仓庾而得升斗,愿卿相而得郎官,其志不满,形于辞气。   故亚夫之怏怏,子幼之呜呜,或以下狱,或以族诛。   渊明之赋归,扬雄之解嘲,排难释忿,其乐陶陶。   多得少得,自有定分。一阶一级,造物所靳。宜达而穷者,阴阳为之消长;当与而夺者,鬼神为之典掌。付得失于自然,庶神怡而心旷。噫,可不忍欤!   <解说>   希望得到粮仓那么多的谷物结果只得到升斗之多,希望得到九卿和宰相那样高位结果只得到县令之类的官职。自己的期望与眼前的现实差距太大,心中就会有不满情绪,心中的不满情绪又会在言语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西汉周亚夫,景帝时封为条侯。有次景帝请他吃饭,席上的大块肉没切开,又末放筷子,亚夫心有不满。皇帝说他:“此人不会甘愿做我儿子的臣民。“周亚夫后来遭人诬告,呕血而死。   西汉杨恽,字子幼,轻财好义廉洁无私,有人告他心怀不满,他被免官为民。杨恽之里很不服气,就唱酒击*,嘴里还呜呜地唱着。于是又有人告他没有悔过之心,皇帝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腰斩。   晋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种田,其《归去来辞》中写道:“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盻廷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而西汉扬雄作《解嘲文》以寄意,文中说:“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陶渊明和扬雄作赋解嘲都是为了排遗心中的不满,只不过他们发泄的方式更为高明更为隐蔽,所以他们才能其乐陶陶,而没有像周亚夫和扬恽那样为人所杀。   人生在世,得多得少,都是上天赋予的,官员的升降任免也是造物主所主宰的。即便心有不平,也不能改变上天的安排。该发达的反而受穷,该给予的反而被剥夺,这些都是阴阳和鬼神掌管的结果。所以说荣辱得失完全在于天命,如能这样想就会心旷神怡。   许公感叹:噫,得失在天,即使心中不满,还是忍一忍吧!   听谗之忍第六三九   <原文>   自古害人莫甚于谗,谓伯夷溷,谓盗跖廉。贾谊吊湘,哀彼屈原,《离骚》、《九歌》,千古悲酸。   亦有周《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大夫伤于谗而赋《巧言》,寺人伤于谗而歌《巷伯》。父听之则孝子为逆,君听之则忠臣为贼,兄弟听之则墙阋,夫妻听之则反目,主人听之则平原之门无留客。噫,可不忍欤!   <解说>   自古以来害人没有比小人的谗言更厉害的了,把廉洁的伯夷说成是恶心的坏蛋,而把楚国大盗盗跖说成是清正廉洁的人。西汉贾谊受小人谗毁而出京任官,经过湘水,追掉屈原,以屈原自况。屈原就是遭小人陷害,忧心烦乱,于是写下了《离骚》、《九歌》等作品,这些作品令千古之下的人听到心中悲酸。   《诗,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是说没有罪过而遭受诽谤,这都是小人造成的罪孽,而不是天的意志。   周大夫为谗言所伤害,写了《巧言》,用来讥讽周幽王相信谗言;寺人同样为谗言所伤害,写了《巷伯》来讥讽周幽王。如果做父亲的人听信谗言,孝子就变成了逆子;如果君主听信谗言,忠臣就变成了奸臣;如果兄弟听信谗言,就会发生内讧;如果夫妻听信谗言,就会反目为仇;如果主人听信谗言,那么平原君的门客都会离去。   谗言处处都有,关键在于听谗言的人是否蛛察秋毫,是否偏听偏信。进谗言的自然是小人,而听信谗言的人也不是君子。   许公感叹:噫,谗言害人,我们怎能不经常提醒自己不要相信谗言呢?   无益之忍第七十   <原文>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此召公告君之言,万世而不可忽。   酣游废业,奇巧废功,薄博废财,禽荒废农。凡此无益,实贻困穷。   隋珠和壁,*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凡此异物,不如五谷。   空走桓玄之画舸,徒贮王涯之复壁。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做无益的事以损害有益的事,才能获得成功。不看重新奇的东西而看重老百姓的日常用品,人们的日用品才不会缺乏。这是召公告诫周武王不要玩物丧志的话,千百年后,这话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沉溺于游乐,就会荒废事业;喜欢奇巧,就会做许多无用的东西;喜欢赌博,就会浪费钱财;喜欢打猎,就会荒废农时。大凡这些无益的事,确实是导致穷困的根源。   无论是楚隋侯救蛇所获的宝珠,还是卞和献于楚王的和氏壁,或者是西汉唐蒙在南越见到的*酱,张骞从西域看到的筇竹杖,这些东西寒冷时不能当作衣服穿,饿了不能当作食物吃。大凡这些奇异之物,哪里比得上五谷实用呢!   晋朝桓玄,自称大将军相国,封楚王,啊怕带兵打仗还带着他的古玩书画,随时准备携带古玩字画逃路,因此军士无斗志,桓玄大败被杀。唐代王涯高价收藏了许多图书、书法、绘画,其被杀之后,这些东西抛在路上到处都是。桓玄和王涯的收藏于自己和家庭都没有什么益处,可以说是徒劳的收藏。   许公感叹:噫,千万忍耐,不要去做那些徒劳无益的事情啊!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原文>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效法。   苛政 不亲,烦苦伤恩,虽出鄙语,薛宣上乘。   称柴而*,数米而炊,擘肌折骨,如此用之,亲戚叛之。   古之君子,于有过中求无过,所以天下无怨恶;今之君子,于无过中求有过,使民手足无所措。噫,可不忍欤!   <解说>   水太清就不会有鱼,人太认真就不会有朋友。美玉里面可以含有瑕疵,大川大河也可以容纳泥污,那么君主也要容忍他人的错误。   《老子》曰:“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说治理国家一味追求严厉,就会使百姓惶恐不安,老子的这句话成为后人为政箴言。西汉薛宣给汉成帝上书引用了这样一句俗语:“政治太烦苛,人与人之间就不和睦;太严厉琐碎,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汉成帝很赞成这句话。   称柴烧火,数米煮饭,如果说居家过日子还勉强说得过去,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就行不通。政治上如果过于计较小事,钻牛角尖,吹毛求疵,就会使国家产生许多有害的弊端;如果以这种态度去为人处事,那也只能是众叛亲离。   古代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过错中寻找不错的地方,所以天下没有怨恨;现代的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没有错误的人身上找缺点,所以天下人手足无措。   小错误并不伤害大的德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又何必过于认真地去追究呢!为人如此,为政亦如此。   许公感叹:噫,我们要学会容忍别人的小缺中啊!   屠杀之忍第七十二   <原文>   物之具形色,能饮食者,均有识知,其生也乐,其死也悲。   鸟俯而啄,仰而四顾,一弹飞来,应手而仆。   牛舐其犊,爱深母子,牵就庖厨,*觫畏死。   蓬菜谢恩之雀,白玉四环汉川。报德之蛇,明珠一寸。勿谓羽鳞之微,生不知恩,死不知怨。仁人君子,折旋蚁封,彼虽至微,惜命一同。   伤猿,细故也,而部伍被黜于桓温;放麂,违命也,而西巴见赏于孟孙。   胡为朝割而暮烹,重口腹而轻物命?礼有无故不杀之戒,轲书有闻声不忍食之警。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只要具有形体颜色的微小生物,如果能够吃喝,具有知觉,它们活着就很欢快,死了也很悲伤。小鸟俯啄白米,抬头四顾,自以为平安无事,与人无争,却不知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一弹飞来,应声仆地,这只欢乐的小鸟就这样无故地被屠杀了。   牛舐其犊,情深似母子,如果有人把牛牵去屠宰,有谁又忍心看到它恐惧而怕死的样子呢?   后汉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饕所伤,坠落地上,杨宝顿生可怜之情,帮黄雀养伤,黄雀为了报答杨宝,为他衔来四只白环,并保佑他四代为官。楚国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蛇,蛇送给隋侯一颗宝珠以示报答。这些飞禽走兽活着尚且知道知恩报德,如果伤害了它们,难道它们就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吗?   晋人王湛骑马遇到蚂蚁堆还要绕着弯子躲开,他是具有仁爱之心的君子啊。蚂蚁虽然微不足道,但同样也得珍惜它们的生命啊!   晋人桓温到三峡地带时,部队中有个人抓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追随悲哀地叫唤,走了一百多里,不肯离开,并跳上船来,一上船就死了。破开它的肚子,看到里面的肠子断成了一寸一寸的。桓温听到后非常生气,处罚了抓猿的人。   《说苑,贵德》载:孟孙打猎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送回去。鹿母跟随着哭叫,秦西巴于心不忍,将小鹿放出来给了鹿母,孟孙为此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他又请秦西巴给他的儿子当老傅,旁人不解,孟孙说:“他一只小鹿都不忍伤害,又怎么会让我的儿子受苦呢!“   为什么人早晨屠宰而晚上就烹调,看重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轻视动物的生命呢?《礼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庶人无故不食珍。“《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圣人的这些劝诫让我们警醒啊!   许公感叹:噫,怎么能容忍屠杀生命的行为呢!   祸福之忍第七十三   <原文>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鸦鸣鹊噪,易惊愚俗。   白犊之怪,兆为盲目,征戊不及,月受官粟。   荧惑守心,亦孔之丑,宋公三言,反以为寿。   城雀生乌,桑谷生朝,谓祥匪祥,谓妖匪妖。   故君子闻喜不喜,见怪不怪,不崇淫祀不虚费,不信巫觋之狂墈。信巫觋者愚,崇淫祀者败。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们如果遭受灾祸而能够吸取教训,就可以让灾祸成为过去而让幸福来临;如果人们在幸福之中骄奢淫逸,那么幸福会离开而让灾祸来临,因为祸福是可以转换的。   东方朔作《鸦鸣经》来预卜祸福吉凶。陆贾认为:眼皮跳,得酒食:灯结花,得钱财;喜鹊叫,客人到;蜘蛛集,百事喜。这些话在世上流行得很广,流传得很久,对人心有告诫的作用。   《列子,说符》载;宋国有一家喜欢行仁义的人,三代坚持不懈。有一天他们家的黑牛生下一只白牛。孔子说:“这是吉兆。过了一年,做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不久黑牛又生了一只白牛,过一年,做儿子的又瞎了眼睛。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年轻力壮的人差不多都战死,只有这父子二人因病而免于参战,并每月享受国家的救济,战事一结束,他们的眼睛全都复明了。   宋景公时,荧惑*住心星,他招来懂星相的子韦,问他是什么原因。子韦说:“荧惑,这是天表示惩罚的征兆,心星,是我们宋国的分野。可能有大祸降临到您的头上。不过,可以将大祸转移到宰相身上去。“宋景公说:“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么能为了消除我的灾祸而让我的左右手受祸呢?“子韦说:“可以转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君主应该爱民。“子韦说:“可以转移到年成上。“宋景公说:“年成不好,老百姓挨饿,我这君王是做给谁的?我的性命该结束,就让它结束吧。“子韦说:“天虽然很高远,但对人间的一切都知道得很清楚。您有仁爱之心的语言三句,上天一定会赏赐你三次。今晚上心星就会移开,您的寿命可延长二十一年。“这是宋景公的仁爱之心使灾难消失了。   商王帝幸的时候,雀在城边生了一只乌鸦,占卜的人说:“凡是小的生出大的东西,国家一定会吉祥如意,您的名望也会增加。“帝幸为吉祥之兆喜不自胜,从此不管理国家,为人凶残,结果导致了商国的灭亡。商朝武丁的时候,桑和谷都在宫廷里长了出来,占卜的人说:“桑和谷长在朝廷,预示着朝廷要倾覆吧?“武丁感到很惊慌恐惧,于是小心为政,建立法制,商朝又出现了兴旺的景象。   所以孔子说:“存亡和祸福,都在于自己,并不是天降灾祸,地生妖孽,更不能主杀伐。“帝幸的祸乱来自于他的不问朝政和凶残,武丁的兴旺是由于他的谨慎和按法规办事。   君子闻喜不喜,见怪不怪,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不花费钱财在不该祭祀的时候进行祭祀,不相信男女神巫的一派胡言。相信神巫的人是愚蠢的,崇奉淫祀的人一定会失败。张贵妃用神巫的妖言迷惑陈后主,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不是最好的例子吗?   面对灾祸,如何去消除它呢,只有行仁义之事,加倍努力地工作;面对幸福,如何使之长久呢,也只有行仁义之事,加倍努力地工作;一切在已不在天,又何苦听信神巫之言。   许公感叹,噫,对于祸福,都要沉得住气啊!   苟禄之忍第七十四   <原文>   窃位苟禄,君子所耻,相持而动,可仕则仕。墨子不会朝歌之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析圭儋爵,将荣其身,鸟犹择木,而况于人。   逢萌挂冠于东都,陶亮解印于彭泽,权皋诈死于禄山之荐,费怡漆身于公孙之迫。   携持琬琰,易一羊皮,枉尺直寻,颜厚忸怩。噫,可不忍欤!   <解说>   窃取高位,贪图俸禄,君子之为耻。如果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去做事,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而行动,那么可以做官了才去做官。墨子听到“朝歌“这个地名,马上掉转车头;孔子听到泉的名字是盗泉,即使口渴也坚决不喝。他们是讨厌那种邪僻的地名。   手里捧着人家分送的美玉,享受着人家赐予的爵位,这自其很荣耀,但鸟尚且择木而栖,而人怎能为了贪图俸禄而失去做人的原则呢!   西汉人逢萌看到王莽当政杀伐无度,便辞去官职,脱下帽子挂在城门,一去不归;晋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向无德无识的人弯腰屈膝;唐人权皋不愿做叛臣安禄山的幕僚,以诈死的方式逃跑了;西汉人费怡装疯卖傻,不肯做官。以上四君子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清白,抛弃俸禄,辞去官职的。   手里拿着珍贵的玉器,却想要别人手里的羊皮,这是抛弃守身之大节,追逐细小之利益。有人为了荣华富贵,不顾廉耻,其实他们的内心也会有羞愧之心的。   许公感叹:噫,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千万要忍耐,不要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人格啊!   躁进之忍第七十五   <原文>   仕进之路,如阶有级,攀援躐等,何必噪急。   远大之器,退然养恬,诏或辞,再命犹待三。趋热者,以不能忍寒;媚灶者,以不能忍谗;逾墙者,以不能忍淫;穿窬者,以不能忍贪。   爵乃天爵,禄乃天禄,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辇载金帛,奔走形势。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虚梦南柯,于事何济!噫,可不忍欤!   <解说>   做官的路,犹如上台阶,须得一步一步往上走。如果互相援引,跨越台阶,那就是太急躁了。宋朝宰相范质教导侄子说:“任官是有一定程序的,一下子想青云直上是很困难的,我要告诉你们,急躁是没有用的。“   胸怀远大器量高雅的人,退居山林,培养自己恬淡自若的境界。晋武帝几次下诏要李伯令做太子洗马,李伯令都以家有老母需养老送终为由相推辞;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人们奔向温暖之地,是因为不能忍受寒冷;人们纷纷向灶神献殷勤,是因为不能忍受灶神的谗言;男女越墙相会,是因为不能忍受情欲的诱惑;穿墙入室的梁上君子,是因为忍不住自己的贪欲。但爵是天爵,禄是天禄,它们都是上天授予的,官能做下去就做下去,需要离开时该走就走,勿需留恋。   当初苏秦用车载着金银珠宝,为合纵抗秦而到处奔波。他去见楚王时,等了三天才见到,还向楚国抱怨: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见如鬼,王难见如天帝。苏秦一心想着荣华富贵,苦头也吃了不少,到头来还是南柯一梦,一无所有。   所以任何事都急躁不得,欲速则不达,这条古训今天仍然有用。   许公感叹:噫,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急躁心情呢!   特立之忍第七十六   <原文>   特立独行,士之大节,虽无文王,犹兴豪杰。   不挠不屈,不仰不俯,壁立万仞,中流砥柱。   炙手权门,君恐炭于朝而冰于昏;借援公侯,吾恐喜则亲而怒则仇。   傅燮不从赵延殷勤之喻,韩稜不随窦宪万岁之呼。袁淑不附于刘湛,僧虔不屈于细夫。王昕不就移床之役,李绘不供麋角之需。   穷通有时,得失有命。依人则邪,守道则正。修已而天不与者命,守道而人不知者性。   宁为松柏,勿为女萝,女萝失所托而萎恭,松柏傲霜雪而嵯峨。噫,可不忍欤!   <解说>   士人的节操表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与众不同。只要是真正的豪杰,并不需要周文王的时代,任何时候他们都能奋发发向上。   士人的特立独行,在于他们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精神,在于他们不卑不亢的处世原则,他们犹如万丈绝壁那样雄伟,激流中的石柱一样屹立不动。   权势显赫的人,早晨还具有炙可热的势力,到晚上失势时已冷如冰;巴结讨好公侯的人,公侯高兴之时他们则亲如朋友,公侯发怒时则恨如仇敌。此两种人没有骨气,唯有奴颜。   东汉傅燮曾立下战功,可是当赵延要他向权贵献殷勤以封万户侯时,傅燮断然拒绝;东汉韩稜任尚书令,外戚窦宪打击匈奴有功,封大将军,权倾当时,当时有人对窦宪称万岁,韩严正地制止了。南朝宋袁淑拒绝依附表兄刘湛;南朝宋王僧虔拒不向中书舍人阮细夫献金,因而罢官。北魏王昕不愿做上级的仆役;北齐人李绘拒绝了权贵崔谋向他讨要麋角鸽翎的过分要求。以上诸子捍卫自己的人格,绝不卑躬屈膝,以讨好权贵。   困窘和显达,这是机会造成的,获得和失去,也自有它的规律。依附别人就容易走上邪路,恪守道德规范才能保持正直。自己在学问和品行上努力修炼,而上天却不垂顾,这是命运;坚守道德法则却无人理解,这是完成了人的本性。哪里能像女萝一样,靠攀援他物才能上升呢。   唐人李德裕说:“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孔子亦说:“自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松柏傲霜正是正直之士品质的写照。   许公感叹,噫,千万要忍耐自己高攀权贵的邪恶行为,坚守独立的人格啊!   勇退之忍第七十七   <原文>   功成而身退,为天之道;知进而不知退,为乾之亢。验寒暑之候于火中,悟羝羊之悔于大 壮。   天人一机,进退一理,当退不退,灾害并至。祖帐东都,二疏可喜,兔死狗烹,何嗟及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功成名就而抽身引退,这符合自然规律;只知前进,不知退守,那么就会像《易经;乾卦》中所记的盛极而衰。自然界寒暑变化是寒尽暑来,暑尽寒来,交替不止;那么人也是如此,如果你己达鼎盛时期,就预示着你马上要走向衰弱,如果你不醒悟这一点,就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就像羊卡在篱笆上进不得,退不得。   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变化,都是一个道理,进退盛衰的规律,也是一样的。应当引退的时候却不引退,灾难和祸害就会同时来到。西汉人疏广、疏受在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向皇帝提交辞呈,请求回老家安度晚年。大臣和朋友们在京城门外为他们举行送别仪式,引退之后二人享尽天年,他们的行为可嘉可贺。但西汉韩信,辅助汉高帝平定天下,功劳最大,视为三杰,他功成不知引退,结果落得个免死狗烹的结局,这是多么的令人可悲可叹啊!   许公感叹:噫,功成名就之时,一定要抽身引退,千万忍住对名利的留恋之心啊!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原文>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一毫之挫,若挞于市;发上冲冠,岂非壮士。   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黥布负气,拟为汉将,待以踞洗则几欲自杀,优以供帐则大喜过望。功名末见其终,当日已窥其量。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能接受别人的冒犯和压抑的人,发起怒来哪里会顾及别人和自身呢?北宫默一点屈辱都不能接受,如果受了一点打击,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鞭打了一顿,他一定要报复;蔺相如看到秦国不愿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壁,气得怒发冲冠。难道他们不是壮士吗?   自己受了挫折就发怒,往往害不到别人,受害的常常是自己,遇到挫折不如忍耐一下心中的怒气慢慢观察事情的变化发展。名誉可以从屈辱中获得,德量可以从隐忍中培养光大。   西汉张良为黄石公拾鞋而得《太公兵法》,辅助汉室平定天下;汉高祖效法汤王、周武的忍耐品质,取得天下,建立四百多年的汉家王朝,他们是能屈能伸能勇能怯的典型。在忍耐中求取功名,如果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谁能做到这样呢?   西汉人黥布,投降汉王后,汉王召见,黥布进去时汉王正在洗脚,黥布非常生气,后悔到汉这儿来,想自杀。出来后到住地住下,饮食、随从、居住的地方都和汉王差不多,黥布又大喜过望,因为超过了他拟想的待遇。尽管人们还没有看到黥布将来建立的功名如何,但已先知道了他器量的大小,知道他不是能在挫折面前忍耐的人。   许公感叹,噫,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时,千万要忍耐自己啊!   不遇之忍第七十九   <原文>   子虚一赋,相如遽显;阙书一下,顿荣主偃。王生布衣,教龚遂而*祖汉庭;马周白身,代常何而垂身唐殿。   人生末遇,如求谷于石田;及其当遇,如取果于家园。岂非得失有命,富贵在天?   卞和三献,不售;颜驷三朝,不遇。何贾谊之抑郁,竟知终于《鹏赋》。噫,可不忍欤!   <解说>   西汉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受到汉武帝的赏识,他顿时名声大振;西汉主父偃怀才不遇,就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汉武帝与他相见恨晚,委任他为郎中,主父偃顿时荣耀。   西汉王生,宣帝时是渤海太守龚遂的幕僚,因指点龚遂应对皇帝的询问,受到皇帝的赞赏,被任为水衡丞;唐代马周,寄居在中郎常何家,因代常何起草文件,提出二十多条建议,受到皇帝青睐,被任命为监察御史。王生和马周,都是因为主人的关系得到皇帝赏识的。   一个人在机遇没有来临的时候,就好像在石头上收获谷物,哪里能得到呢?而等到运气降临身边,就好像在自家菜园里摘果实,随取随得。这难道不是人们常说的“得失有命,富贵在天“吗?   楚人卞和多次献上美玉,都没有献出去;西汉人颜驷历经三代皇帝都末被重用。颜驷说:“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美,臣貌丑;陛下好少,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西汉贾谊,颇有才能,遭小人嫉妒,抑郁不得志,作《鹏赋》以明心志。   许公感叹:噫,命里有时终须有,当你怀才不遇时,也要耐心等待机会呀!   才技之忍第八十   <原文>   露才扬已,器卑识乏。盆括有才,终以见杀。   学有余者,虽盈若亏;内不足者,急于人知。   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盆瓦釜。   韫藏待价者,千金不售;叫炫市巷者,一钱可贸。   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辽豕贻羞,黔驴易蹶。噫,可不忍欤!   <解说>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来宣扬自己,会表现得器量不大和见识浅薄。《孟子》中记载的盆成括就是因为他小有聪明而无君子的大智慧,恃才而非为,终于酿成杀身之祸。   真正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人,他们虽然满腹经纶,也要谦虚地装出学问不足的样子。而一些学问不多的人,却要自吹自擂,唯恐别人不知道他。   天下最有内涵的人像黄钟大吕一样,不撞击是不声响的;那些没有学问和学问不多的人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就像瓦盆铁锅发出的声响,喧嚣嘈杂。   真正有价值的美玉往往是藏而不露,待价而沽,就是别人出千两黄金也不轻易出售;而那些沿街兜售的东西,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回来。就像君子做官一样,君子并非不愿做官,只是讨厌不由正路做官。士人按礼办事,就像美玉等待好价钱一样。他们绝不会以炫耀自己的才华为手段去谋取高官厚禄。   《老子;洪德》曰:“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是说真正有才干的人,虽有才识,却表现得很笨拙,不自作聪明;虽有智辨,却好像口笨不会讲话一样。东汉朱孚批评彭宠:“你自以为功高天下,过去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下了一只白的猪崽。都以为奇,就准备献给朝廷,到了河东,才发现那儿所有的猪都是白的,于是羞愧而回。如今把你的功劳和朝廷中的许多人物相比,你就像是辽东的白猪。“黔驴技穷的故事是指驴子由于露出了全部本领,才被老虎吃了。喜欢炫耀才能、卖弄技巧,也会引来杀身之祸!   许公感叹:噫,即使有才也千万不要炫耀,何况无才呢!   小节之忍第八十一   <原文>   顾大体者,不区区于小节;顾大事者,不屑屑于细故。视大圭者,不察察于微玷;得大木者,不快快于末蠹。以玷弃圭,则天下无全玉,以蠹废材,是天下无全木。苟变干城之将,岂以二卵而见麾;陈平而奇之智,不以盗嫂而见疑。   智伯发愤于庖亡一炙,其身之亡而弗思;邯郸子瞋目于园失一桃,其国之失而不知。   争刀锥之末而致讼者,市人之小器;委四万斤金而不问者,万乘之大志。故相马失之瘦,必不得千里之骥;取士失之贫,则不得百里奚之智。噫,可不忍欤!   <解说>   要成就功业的人,就不计较区区小事;要办大事的人,就不要考虑琐碎的小事。欣赏美玉的人,决不计较白玉上微小的斑点;得到大木头的人,决不因为木材的尾梢有一点被虫蛀而不高兴。如果因为美玉上的小瑕点而放弃美玉,那么天下就没有纯净的美玉了;如果因为木材有一点被虫蛀了而丢掉整根木材,那么天下就没有完好的木材了。人也是如此,人如果有一点小毛病,就弃之不用,那么天下就找不到完人了。史书上记载有不少有小毛病而被重用的人物。如春秋苟变,曾因收租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而弃之不用。子思劝诫卫君说:“圣人之用才,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现在国家有战事,怎能因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才呢。“卫君接受了子思的意见。西汉陈平,曾帮汉高祖打天下,平定内乱,出了六条妙计,汉高祖没有因为别人说陈平在家里和嫂子私通而不重用他。   《观量》载:智伯厨房里的人拿走了一筐肉,他马上就知道了。韩国和魏国将要造反,自己也将身亡这样的大事却一无所知。邯鄣子这个人,果园里丢失了一个桃子,他马上就觉察到了,而自己快要灭亡却不知道。这都是心里只注意小事而把大事忘记了。   为一点细微末节的小事争执不己,这是一般百姓的小器量;刘邦给陈平四万斤黄金,却从不过问金子的使用情况,这才是君主的胸怀。所以伯乐相马不因马瘦而不取,否则就得不到千里马;选取人才不因其贫贱而被忽略,秦穆公才得到像百里奚那样的人才。   许公感叹: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区区小节又何必太计较呢!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原文>   为可为于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而夷语,夏禹入裸国而解裳。墨子谓乐器为无益而不好,往见荆王而衣锦吹笙。   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贸章甫于椎髻之蛮,炫绸*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挟纩炎曦,人以至愚而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在不能的时候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险。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看政治的清明与否。如果政治清明,应该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宣扬遵守仁义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也不改变高尚的情操,以说话谦恭有礼来避开祸端。   一个人如果和世道不相投和,就是有妙术也是无用的。所以老聃到西*国就仿效那里的语言,夏禹到祼国去就毫不犹豫地把衣裤脱光。这并不是忘记了礼,而是顺从习俗。墨子是主张节俭而批评音乐的人,去访问荆王时却穿着锦衣,吹起了笙,这不是违背了本性,而是顺从荆王的爱好。   如果固执已见而不知变通,是因为他不了解时宜。宋人不到闽越去卖衣帽,不到赤脚行走的地区去卖鞋子,因为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却着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时候却穿着棉衣,人们都说这是最最愚蠢的。   许公感叹:噫,随乡入俗,善于变通,是一种生存的方法,怎么能容忍自己不合时宜的言行呢!   背义之忍第八十三   <原文>   古之义士,虽死不避。栾布哭彭,郭亮丧孝。   王修葬谭,操嘉其义。晦送杨凭,擢为御史。此其用心,纯乎天理。   后之薄俗奔走利欲,利在友则卖友,利在国则卖国。回视古人,有何面目?赵岐之遇孙嵩,张俭之逢李笃,非亲非旧,情同骨肉,坚守大义,甘婴重戮。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代的义士,即使面临死亡也在所不辞,栾布和郭亮都是这样的义士。西汉人栾布,小时就和彭越一起玩,后来被人抓去卖给燕人做了奴隶。汉进攻燕,把栾布抢了回来,梁王彭越将他买回来封为大夫。后来汉高祖杀了彭越,诛灭三族,将头挂在 洛阳城下,并下诏说如果有谁去收尸就抓起来。当时栾布一人到彭越头下去祭礼并大哭,官吏抓住他并报告给汉高祖,准备立即把他煮死。栾布对皇帝说了一席话,皇帝觉得他是一个义士,就将他放了。郭亮,是东汉时李固的弟子,李固遭大将军梁冀陷害而死于狱中。梁冀将李固的尸体放在露天,并下令说如有人敢去看望就给他定罪。郭亮当时上书朝廷,请求为李固收尸,之后朝廷同意,郭亮埋葬了李固。   东汉时曹操杀了袁谭,王修曾受过袁氏恩惠,请求为袁谭收尸,曹操欣赏他的义气,同意了王修的请求。唐代的杨凭有罪被贬,亲戚朋友都不敢相送,只有徐晦仗义送别。王修和徐晦恩图报、仗义为人的用心,是合乎天理的。   后来世风恶化,人们只为利益和私欲而奔忙,为了一已私利,不惜出卖朋友,出卖国家。回头看看古代的那些义士,谋取私利的人有什么脸面见天下的人?东汉赵岐因反建宦官唐衡专权而被迫隐姓埋名四方逃难。后来安丘人孙嵩收留了他,把他藏在家中多年,直到唐衡死了才出来。东汉人张俭,因弹*中常侍侯览结下冤仇,只好逃亡在外,后来到了东菜,住在李笃家里,李笃冒着生命危险把张俭送到了塞外。他们非亲非故,却能情同手足,破家相容,这正是他们为了道义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啊!   许公感叹:噫,怎能容忍自己心中有背信弃义的念头呢!   事君之忍第八十四   <原文>   子路问事君于孔子,孔子教以勿欺而犯。唐有魏征,汉有汲黯。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张禹有靦于帝师之称,李绩何颜于废后之对?   俯拾怒掷之奏札,力救就戮之绯裈。忠不避死,主耳忘身。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若景公之有晏子,乃是为社稷之臣。噫,可不忍欤!   <解说>   子路向孔子询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君主,还要敢直言相谏。“这方面的典范有唐代的魏征和汉代的汲黯。   辅助君王的大臣,在君主有过时不能劝谏并顺从他,这种不忠之罪尚小。如果君主过失尚末形成,却怂恿并引导其酿成,这种不忠是罪大恶极。西汉张禹和唐代李绩就属于这一类人。张禹曾当过汉宣帝的老师,助长皇帝的过失。李绩在唐太宗时封为辽宁大总管。唐高宗李治打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认为不可,高宗就问李绩,李绩说:“此陛不家事,何必问外人!“因此一句话武则天成为皇后,致使女主秉政。所以说张禹有愧于帝师的称号,李绩对他的那一句话应感到无地自容。   宋人赵普,宋太祖时为中书令,曾推荐人做某官,不合宋太祖心意,末被录用;第二天又推荐此人,还是不用;第三天还是推荐其人,太祖大怒,将赵普奏札撕裂,掷于地上。赵普神色不改,慢慢收起奏札,回到家中修补好,第四天又奏上。太祖幡然醒悟,任用所荐的人,果真是个人才。隋朝辛禀,曾穿花裤朝见皇帝,皇帝一怒之下要折辛禀。大理少卿赵绰说:“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皇帝更为恼火,下令斩赵绰。赵绰说:“宁可杀我,不能杀辛禀。“还说:“为了执法,不能顾惜性命。“皇帝因为他诚实,就赦免了他。所以侍奉君主,要做到尽忠就不怕杀头,为了君主,必须不惜牺牲自己。   齐相 晏曾连事三位君王,孔子说:齐灵公不讲究,晏婴就劝他保持整洁;庄公怯弱,晏婴使他勇敢;景公奢侈,晏婴劝他俭朴。晏婴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晏子认为: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作为社稷之臣,必须使君臣上下关系和谐,使朝廷百官秩序井然。   许公感叹:噫,侍奉君主 最主要的是忠诚,哪里能容忍事君有二心呢!   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原文>   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   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膏梁子弟,闾阎小儿,或恃父兄世禄之贵,或恃家有百金之资,厉声作色,辄谩其师。弟子之傲如此,其家之败可期。故张角以走教蔡京之子,此乃忠爱而报之。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育自己,这样以后才能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事奉老师的道理就如同事奉自己的父母亲一样。   汉代陈国魏昭《号德公》拜郭林宗为师。林宗有次身体不佳,让德公为他熬粥,粥好后德公送到林宗面前,林宗尝了一口,生气地说:粥熬得不好,粥里有沙石,不能吃。并将碗扔在地下,德公又反复熬了三次,被林宗斥责三次,但他始终和颜悦色。宋代游定夫和杨中立一起拜见程颐,恰巧程颐在闭目养神,定夫就与杨中立恭敬地侍立在程颐身旁。过了很长时间,程颐才发觉,看见他们说:“你们还在这儿,天已晚了,回家休息吧!“待他们走出大门,外面的积雪已经很深了。   官宦人家的子弟,富商大贾的后代,有的依靠父辈或兄辈享受俸禄而显贵,有的自恃家财富裕,对教师声音严厉,面有怒色,动则谩骂教师。做弟子时都如此傲慢无礼,那么他家的败亡就指日可待了。宋代张角曾是宰相蔡京的宾客和私塾教师,用学走路作比喻来教导蔡京的孩子要学习本领才能应变事故。这才是真正以忠诚和爱心报答主人啊。   许公感叹:噫,事师如事亲,怎么能容忍对老师有不恭敬的行为呢?   同寅之忍第八十六   <原文>同官为僚,《春秋》所敬;同寅协恭,《虞书》所命。生各天涯,仕为同列,如兄如弟,议论参决。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心无贪竞,两无猜疑。言有可否,事有是非,少不如意,矛盾相持。   幕中之辨人,以为叛;台中之评人,以为顺。昌黎此箴,足以劝惩。噫,可不忍欤!   <解说>   在官府同事称“僚“,这是《春秋》所定义的;同僚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尊敬,这是《虞书》所要求的。同僚来自四面八方,同朝做官,应该情同手足,共同参政议政。   为国忘家,为公忘私,互相不你争我夺,这样才不会有猜疑。言有可否,事有是非,如果稍不注意,就会产生矛盾而针锋相对。   韩昌黎《五箴》说:“在官府中当众说谁好谁环,人们会认为你居心不良;在闲谈时评说别人,反认为你有倾慕之心。“韩昌黎的这些箴言,足以劝诫那些说话随便的人。   许公感叹:噫,同僚之间要互相容忍啊!   为士之忍第八十七   <原文>   峨冠博带而为士,当自拔于凡庸;喜怒笑*之易动,人已窥其浅中。故临大节而不可夺者,必无偏躁之气;见小利而易售者,生之斗筲之器。   礼义以养其量,学问以充其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庶可以立天下之大功,成天下之大事。噫,可不忍欤!   <解说>   士大夫头戴高帽,佩着宽大的带子,自然显示出超凡脱俗的仪表,但是不是真正的士大夫,就从他的嬉笑怒骂之中,已经了解他的为人。所以士大夫在生死存亡关头不失其气节,自然没有浮躁的毛病;如果见了小利就动摇气节的人,就是器量狭小之人,这种人终究办不了大事。   用礼义来培养自己宽宏的器量,用学问来提高自己的聪明智慧,这是士大夫应该做到的事。西汉扬雄做人淡泊寡欲,不去拼命追逐功名利禄,也不在乎艰难困苦,潜心学问,有许多著作流行于世。可见作为一个士大夫,能够像扬雄这样,就可以立天下之大功,成天下之大事了。   许公感叹:噫,士大夫要忍耐浮躁的毛病,做一个坚守节气的君子啊!   为农之忍第八十八   <原文>   终岁勤勤,仰事俯畜,服田力穑,不避寒燠。   水旱者,造化之不良,良农不因是而辍耕;稼穑者,勤劳之所有,厥子乃不知于父母。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苟惰农不昏于作劳,则家不给,而人不足。噫,可不忍欤!   <解说>   农民整年辛勤劳作,是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供养自己的妻子、该子,他们不分四季,努力耕种,就是为了秋天有发收获。   水涝和干旱是大自然气候不正常造成的,勤劳的农民不会因此而停止耕种;农民勤劳种地,他们的子孙却不了解父母收获庄稼的艰辛。   种庄稼的只有农民,而吃粮食的却有士、农、工、商、释、道六家。假如懒惰的农民追求安逸,早晚不想耕田种地,那么就会没有收获,既不能供给家中的费用,也不能供养别人了。   许公感叹:噫,民以食为天,春天播种,秋天才有收获,作为农民,怎么能容忍自己的懒惰呢!   为工之忍第八十九   <原文>   不善于斫,血指汗颜。巧匠傍观,缩手袖间。   行年七十,老而斫轮,得心应手,虽子不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犹君子学以致其道。学不精则窘于才,工不精则失于巧。   国有尚方之作礼,有冬官之考阶,身宠而家温,贵技高而心小。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善砍木头的人,砍破了手指并弄得汗流满面。而能工巧匠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如果这样,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自己高超的手艺。   轮扁七十岁了,还在堂下斫车轮颇有心得,认为斫车轮慢了就会松滑而不坚固,快了就滞涩而难人,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口里说不出来,心中却十分有数。轮扁对斫车轮的技巧已经了然于心,但无法通过描述这种心得而使人掌握这门技巧,即使是他的儿子也不能承继他的技艺。   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店铺里才能完成他们的任务,就像君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一样。工匠不住店铺就不能专心于一件工作,技术就不能达到精熟的境地;君子不专心于学,就会被外面的东西所引诱而荒废学业。所以说学习不精就缺乏才能,工匠不熟练,就缺乏技巧。   国家有尚方这样的制造场所,有冬官来掌管工程制作的机构,有的工匠身受皇帝恩宠而居高位,家庭温暖并有丰厚的给养,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技术高超而且小心谨慎。   许公感叹:噫,要使自己的技术得心应手,巧夺天工,也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啊,怎能容忍三心二意呢!   为商之忍第九十   <原文>   商者,贩商,又曰商量。商贩则*迁有无,商量则计较短长。   用之缓急,价有低昂,不为折阅不市者。荀子谓之良贾,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者;《国策》谓之良商,何必鬻良而杂苦,效鲁人之晨饮其羊。   古之善为货殖者,取人之所舍,缓人之所急,雍容待时,赢利十倍。陶朱氏积金,贩脂卖膊之鼎食,是皆大耐于计筹,不规小利于旦夕。噫,可不忍欤!   <解说>   商、贩都是指贩卖商品的人。商人贸易货物,使老百姓互通有无,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   物品的使用有缓有急,物品的价格有高有低,商人不会因为商品的价格低就不做生意。真正精明的商人不与顾客讨价还价,而是善于抓住时机。商品价格低贱时买进来,商品价格昂贵时卖出去,其中的差价自然可观。当然商人中也有一些奸商,在买卖中采用欺诈行为欺骗买主。比如卖粮食时在优质品中掺进劣质品,以次充好。鲁国的羊贩子沈犹氏更是奸诈,他让羊在早晨喝足水,然后再牵到市场上去卖,以增加羊的重量。做买卖靠的是信誉,买卖中的欺诈行为只能得逞一时。   古代善于经商的人,买来人家不急需的东西,卖掉人家急需的东西,待时静观,就会赚大钱。越国大夫陶朱公范蠡积累了很多财富,有人贩卖膏脂成为富商,有人通酱而成鼎食之家,他们的成功都是耐心等划、苦心经营的结果,而不斤斤计较眼前的小利。   许公感叹:噫,做生意也要善于忍耐,等待时机呀!   父子之忍第九十一   <原文>   父子之性,出于秉彝。孟子有言,贵善则离,贼恩之大,莫甚相夷。   焚禀掩井,瞽太不慈。大孝如舜,齐栗夔夔。   尹信后妻,欲杀伯奇,有口不辨,甘逐放之。   洒米数百斛而空其船,施才数千万而罄其库,以郗超、全琮不禀之专,二父胡为不怒?   我见叔世,父子为仇,证罪攘羊,德色借耰。   父而不父,子而不子,有何面目,戴天履地?噫,可不忍欤±   <解说>   父慈子孝乃是人的天性,也符合伦理要求。孟子曾说:父子之间为求好而相互责备,就可能使儿子忘记父母之恩。所以说没有什么比父子之间互相责备更伤害人了。父教子,本出自爱心,教育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发怒,发怒就会伤害儿子,儿子反过来责备父亲,这样就伤害了父亲。父子之间互相责备可以说是伤天害理。   舜的父亲瞽瞍受后妻挑唆,多次想谋害舜,舜上屋顶修谷仓,他便抽掉梯子,放火焚烧谷仓;舜去淘井,他就用土填井。瞽瞍的所作所为是太不仁慈了。但舜在历山负罪隐居,倍加谦恭地孝敬父亲,侍候父亲,最后终于感化了父亲。孔子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   周代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自己的儿子伯奇逐出家门。尹吉甫的行为是不仁慈的。韩愈《履霜操》:“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是替伯奇诉说心中的苦闷和对父母的谴责之情。   三国时的全琮,将父亲让他上集市出售的几千斛好米,无偿地散给城中做官的人;晋代郗超一天之中将仓库中所存财物全部送给了亲朋故友。对此二人自作主张的专断行为,他们的父亲怎能不发怒呢!   我听说衰乱的时代,父亲偷了羊,儿子就去证明;还听说贫穷人家的子弟分家以后,把农具借给父亲,还认为自己有恩于父亲。这两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伤害了人伦。   如果做父亲的不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不像做儿子的样子,那么他们有什么面目在天地之间生活呢!   许公感叹:噫,父子之间要互相忍让,各守其道啊!   兄弟之忍第九十二   <原文>   兄友弟恭,人之大伦。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舜之待象,心无宿怨;庄段费协,用心交战。   许武割产,为弟成名;薛包分财,荒败自营。   阿奴火攻,伯仁笑受;酗酒杀牛,兄不听嫂。   世降俗薄,交相为恶,不念同乳,阋墙难作。噫,可不忍欤!   <解说>   哥哥友爱,弟弟谦恭,这是人间最大的伦理道德。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不满,仍然有手足情分。   舜的弟弟象曾多少次想谋害哥哥舜,但舜是仁义之人,对待兄弟只有亲爱,没有怨恨留在心中;庄公与段叔,一母所生,却不能和睦相处,以至兵戎相见。   东汉许武分割家产,将最好的田地、奴婢、房子都留给自己,以使两个弟弟因为谦让的名声而得以推荐为孝廉,等两个弟弟成名后,他又将财产加倍还给他们;东汉薛包在兄弟分家时,把荒地和破烂的东西留给自己,把好的东西分给弟弟,弟弟每每家产破败,他立即分给他们家产,救济他们。许武、薛包亲爱兄弟,谨守人伦,为后世作出了榜样。   晋代周*性情宽厚,他弟弟阿奴因为醉酒耍酒疯,怒骂周*,并举起燃烧的蜡烛扔向他,周*不仅没有生气,还微笑着说:“你用火攻,实在是下策。“隋朝牛弘,学识渊博,其弟酗酒后用箭杀死了牛弘驾车用的牛,妻子几次将杀牛的事告诉牛弘,牛弘只说:“我知道了。“神色自若。周*和牛弘的兄长作风是宽厚大度,把兄弟之情看得高于一切,成为后世楷模。   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兄弟之间互相为恶,不顾同胞手足之情,一家之中内讧不断,实在令人痛心。   许公感叹:噫,同胞兄弟,情如手足,怎能不互相 忍让呢!   夫妇之忍第九十三   <原文>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不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诗》有仳离之戒,《易》有反目之悔。   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卖薪行歌,朱氏乃耻贫而弃买臣。   茂弘忍于曹夫人之妨,夷甫忍于郭夫人之悍。不谓两相之贤,有此二妻之叹。噫,可不忍欤!   <解说>   治家的正道,始于夫妇之道,夫妇之道就是丈夫仁义,妻子顺从。唯有如此,才能对上可以承担对祖先的祭祀,对下可以孝敬父母。夫义而妻顺,家道才可以兴旺发达。《诗经》中有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哀叹,《易经》中有夫妻反目为仇的诠释。   西汉时桓少君不因为自己家道富裕而轻视丈夫鲍宣,而是“奉承君子,惟命是从“,换上粗布短衣,与丈夫一起挽着木车,访亲探友,修行妇道;西汉朱买臣,砍柴为生,常常边担柴边读书,有时还边走边唱,我行我素,其妻感到跟着朱买臣难以享受到富贵,就离他而去了。桓少君谨守妇道,受到邻里称赞;而朱买臣的妻子却因为朱买臣后来果真富贵,羞愧难当而自杀身亡。   晋代王茂弘不堪忍受妻子曹氏的嫉妨,不得不救护自己的婢妄;晋代王夷甫也难以容忍妻子郭氏的仗势欺人和凶悍无理。我们且不论二位夫如何贤明,只说这二位夫人有失妇道就已经令人扼腕叹息了。   许公感叹:噫,夫妇之间应相敬如宾,怎么能不互相忍让呢!   宾主之忍第九十四   <原文>   为主为宾,无骄无谄;以礼始终,相孚肝胆。   小夫量浅,挟财傲客,箪食豆羹,即见颜色。   毛遂为下客,坐于十九人之末,而不知为耻;鹏举为贱官,馆于马坊,教诸奴子而不以为愧。广阳岂识其文章,平原不拟其成事。   孙丞相延宾,而开东阁;郑司家爱客,而戒留门。醉烧列舰,而无怒于羊侃;收债焚券,而无恨于田文。杨政之劝马武,赵壹之哭羊陟。居今之世,此末有闻。噫,可不忍欤!   <解说>   无论是做主人还是做客人,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曲意逢迎,自始至终以礼待人,朋友之间才能互相信任,肝胆相照。   气量狭窄的人,恃财仗势,对客人表现得很傲慢,用竹筐盛饭,用木桶盛汤,其傲慢无礼展现无遗。   毛遂做战国时平原君的门客达三年之久,却毫不知名。平原君出使楚国请其救赵,拟选择门客二十人作随从,尚差一人,毛遂自荐,排在十九人之后,他并不以为耻辱,最后毛遂说服了楚国前来救赵国;北魏温鹏举是广阳王宇文深的下等食客,在广阳王的马坊中教书,他并没有感到惭愧。他写了《侯山祠碑文》,受到当时的大文学家常景的赞赏。宇文深才知道了温鹏举,并举荐他做了中书舍人。如果温鹏举不写那篇碑文,广阳王怎么知道他是一个才子呢!平原君如果不用毛遂,毛遂也不会脱颖而出,平原君也无法完成拯救赵国的使命。   西汉公孙弘,封为平津侯。当时汉武帝正在励精图治,多次招举贤良之才。公孙弘于是修了一幢客馆,开辟了东阁房,以招揽人才。西汉郑庄,汉景帝时为太子舍人。曾经告诫他的门人,客人来了以后,无论贵贱,都要挽留。公孙弘和郑庄都能做到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成为一代名臣。   张儒才在羊侃的船上做客,酒后不慎失火烧了船只七十多艘,财物无数,而羊侃并不责怪张儒才,而且还安慰他;冯驩为孟尝君田文到薛地收债,却把债券烧了,孟尝君并不怨恨冯驩,而且还感谢他为自己买回了仁义。东汉杨政曾严厉责怪马武不招纳人才,并以恶言相威胁,而马武却与杨政交了朋友;东汉赵壹,恃才倨傲,久不得志,就去拜访河南尹羊陟,尹羊陟很赏识他,于是极力举荐他,一时赵壹名震京师。这些宾主之间以礼相待互见忠诚的事情如今是很难听到了。   许公感叹:噫,宾主之间要以礼相待,怎能不互相忍让呢!   奴婢之忍第九十五   <原文>   人有十等,以贱事贵,耕樵为奴,织爨为婢。父母所生,皆有血气,谴督太苛,小人怨詈。   陶公善遇,以嘱其子。阳城不嗔易酒自醉之奴,文烈不谴籴米逃奔之婢。二公之性难齐,元亮之可继。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分十等,卑贱的人应该侍奉高贵的人。耕田砍柴的称奴,织布烧饭的称婢。奴婢同是父母所生,都是有血气的人,如果对待他们过于苛刻,那么就会引起他们的怨恨和咒骂。   东晋陶潜,善待奴婢,曾经写信嘱咐儿子,要他好好对待他的仆人。唐朝阳城,德宗时谏议大夫,曾经没有粮食,派仆人去取米,仆人却将米换成了酒,自斟自饮,醉倒在路。阳城把仆人背回家,并不责怪仆人。北魏房文烈,任吏部侍郎。当时阴雨连绵,家中断了口粮。房文烈派 奴婢出去买米,奴婢却乘机逃跑,过了三四天才回来。房文烈只对他说:“全家都没有吃的了,你跑到哪里去了才回来?”并不打他。   陶潜的教养尚可以继承,但阳城和房文烈的忍性和度量,却是难以匹敌的。   许公感叹:噫,奴婢也是人,对于他们的过失也要忍耐呀!   交友之忍第九十六   <原文>   古交有真金百炼而后不改其色,今交如暴流盈涸而不保朝夕。   管鲍之知,穷达不移;范张之谊,生死不弃。   淡全甘坏,先哲所戒;势贿谈量,易燠易凉。盖君子之交,其名为市。   郈子迎谷臣之妻子至于分宅,到溉视西华之兄弟胡心不恻。指天誓不相负,反眼若不相识。噫,可不忍欤!   <解说>   古人交友就像真金百炼一样,不改变其本色;今人交友就像暴雨后的小水沟,马上干涸,其交情是不长久的。   春秋管仲,少时与鲍叔牙就要好。鲍叔牙知道管仲贤明,就举荐给齐桓公,齐桓公任他为宰相,帮助齐桓公完成了霸业。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和炮叔牙互相之间的友谊,不论贫穷或显贵 都不曾改变。东汉范式与张劭是太学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没有抛弃彼此的友谊。   《礼·表记》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这是先哲告诫我们纯洁的友谊才能长久,而以利益为前提的友谊则很容易破坏。南朝刘峻将交友分为五种类型:因势力结交,因贿赂而结交,因谈论相宜而结交,因贫穷而结交,因度量而结交,这样的朋友忽冷忽热,是不会长久的。就像《文中子·礼乐篇》所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而散。君子交友,自始至终保持谨慎,友谊始终不变;而小人交朋友就像做生意一样,生意做完了,友谊也随之结束。   春秋鲁国郈成子与卫国右丞相谷臣相好,后谷臣被杀,郈成子就把谷臣的妻子儿女接到鲁国,腾出房子让他们居住,并供养他们;南朝到溉与御史中丞任昉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后来任昉死了,他的儿子们穷困潦倒,处境十分凄惨。任昉生前的那些朋友们没有一个前来关照,刘孝标见此情景,愤而写下《广绝交论》讥讽那些负心的朋友。到溉见到文章后竟把它摔到地下,对刘孝标怀恨在心。   韩愈也著文讥讽那些势利之交: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善,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反挤压之,又下石焉。   许公感叹:噫,君子之交淡如水,怎能容忍自己与势利之人交朋结友呢!   年少之忍第九十七   <原文>   人之少年,譬如阳春,莺花明媚,不过九旬,夏热秋凄,如环斯循。人寿几何,自轻身命;贪酒好色,博奕驰娉;狎侮老成,党邪疾正;弃掷诗书,教之不听。玄*易白,红颜早衰,老之将至,时不再来。不学无术,悔何及哉!   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人生少年,就像春天一样阳光媚,但春光易逝好景不长,不过三月便到了炎热的夏季,随之是万物凋零的秋季,四季循环往复。人的寿命又有多长呢,怎么能自己轻视自己的生命;沉溺酒色和赌博下棋,游玩消磨时光;与坏人次友,与好人结怨,甚至侮辱怠慢老年人;不读圣人之书,别人的教导也听不进去。一旦黑发变白,红颜衰老,过去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而自己既无知识也无技能,此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许公感叹:噫,青少年的时候,千万要忍耐自己,不学那些不良嗜好,否则就会悔恨终身。   将帅之忍第九十八   <原文>   阃外之事,将军主之;专制轻敌,亦不敢违。卫青不斩裨将而归之天子,亚夫不出轻战而深沟高垒。军中不以为弱,公论亦称其美。   延寿陈汤,兴师矫制,手斩郅支,威振万里,功赏末行,下狱几死。   自古为将,贵于持重;两军对阵,戒于轻动。故司马懿忍于妇帻之遗,而犹有死诸葛之恐;孟明视忍于*陵之败,而终致穆公之三用。噫,可不忍欤!   <解说>   军中的事情由将帅作主,但如果君主独断专行,将帅也不敢违抗命令。西汉卫青,汉武帝时为大将军,率领六支军队击匈奴,建立奇功,但不曾折一裨将,对于失职的裨将也交给天子去处理。西汉周亚夫,汉景帝时为太尉,当时吴主刘濞率七国叛乱,景帝令周亚夫率三十六路大军前去平叛,周亚夫坚守不战,疲饿叛军,然后出精兵追击,大败叛军。   人们不认为卫青和周亚夫是懦弱胆小,而是纷纷称赞他们的用兵之道。   西汉甘延寿和陈汤,曾率兵攻打郅支单于,在 康居杀掉了单于,威名震动内外,汉元帝封甘延寿为义成侯,封陈汤为关内侯。后来,有人告发他们偷盗所缴获的单于的财物,被削去侯爵,因他事又人监狱,还被流放到敦煌,最后客死他乡。   自古到今当将帅的人,最可贵的是稳重;敌我双方交战,最可怕的是轻举妄动。三国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坚守阵地,不迎战诸葛亮的军队,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甚至送了一套妇女的衣服给他以示侮辱。不久诸葛亮死后,蜀军启程回国,司马懿率兵追赶,蜀军长史杨仪转过军旗,敲着战鼓,好像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不敢逼近蜀军,老百姓因此编了一个顺口溜:“死掉的诸葛亮,吓走了活着的司马懿。“战国时秦国大帅明视曾两次攻打晋国时在*陵之地失败,但他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三次受到重用,最后终于不负秦穆公的厚望,大败晋军,实现了秦穆公吞并西戎的霸业。   许公感叹:噫,作为将军,要能忍受失改和一切挑战啊!   宰相之忍第九十九   <原文>   昔人有言,能鼻吸三斗醇醋,乃可以为宰相。盖任大用者存乎才,为大臣者存乎量。丙吉不罪于醉污车茵,安世不诘于郎溺殿上。   周公忍召公之不悦,仁杰受师德之包容。彦博不以弹灯笼锦而衔唐介,王旦不以罪倒用印而仇寇公。廊庙倚为镇重,身命可以令终。噫,可不忍欤!   <解说>   五代范质曾说:如果谁能用鼻子吸三斗陈醋,那么就可以当宰相了。大概能担当重任的人靠的是出众的才华,而做大臣的人靠的是超人的器量。西汉丙吉,曾任丞相,其车夫醉酒后将秽物吐在丞相的车里,丙吉并不责怪他。西汉张安世封为光禄勋,当时有一个男子醉酒后在殿上小便,有人要处罚他,张安世说:“怎么能叫他喝下的水不流出来呢,怎么能以小小的过失而处罚他呢!“丙吉的大度和张安世的雅量确乎难能可贵。   周公与召公一起辅佐成王,召公想告老归乡,周公极力挽留,召公很不高兴。周公便说:“我好像身处大河中,责任重大,你和我一起辅佐成王吧,不要责备我。唐朝狄仁杰是娄师德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不知道,还瞧不起娄师德,娄师德并不计较,等到狄仁杰知道真相,感叹地说:“娄公的高尚德行,我已经受他的好处很久了。“宋朝文彦博造了一盏金灯笼而受到唐介的弹劾,罢免了文彦博的丞相,就任许州知府;而唐介也因语言直率激怒皇帝被贬秦州。后来文彦博再次出任丞相,首先就推荐了唐介。宋朝王旦,真宗时王旦任职中书,寇准任职枢密院。中书有事时,盖上印送化枢密院。中书如果偶然将印盖倒,寇准就将送文书的官吏开除。有一天枢密也倒用了印,王旦手下的人也准备将枢密官吏开除。王旦拒绝了这种报复的行为,后来还向皇帝推荐寇准。凡是以大局为重的人,最终都会受到朝延的重用,得到好结局。   许公感叹:噫,宰相的肚里能撑船,他的度量来自于他善于忍耐啊   好学忍第一百   <原文>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古之学者,一忍自持。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耕助画佣,牛衣夜织,忍苦向学,倪宽刘寔。   以锥刺股者,苏秦之忍痛;系狱受经者,黄霸之忍辱。   宁越忍劳于十五年之昼夜,仲淹忍饥于一盆之粟粥。   及乎学成于身,而达乎天子之庭。鸣玉曳祖,为公为卿。为前圣继绝学,为斯世开太平。   功名垂于竹帛,姓字著于丹青。噫,可不忍欤!   <解说>   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以学业为基础。古时候读书人,都要忍受一切困苦,严格要求自 己。晋朝车胤勤学不倦,家贫无油,就用纱袋装进几十只萤火虫,借萤火虫的光亮来学习,后官至吏部尚书。西汉匡衡,家贫好学,曾经把邻居的墙壁凿穿,借助洞中 透过来的光亮读书,不知疲倦,后官至丞相。他们是立身好学的好典范。   西汉倪宽,为了读书曾给弟子们煮饭,为别人干活,休息时就读书,后来他官至御史大夫。晋朝刘寔,靠卖牛衣维持生计,他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以致学问博古通今,曾任吏部郎。他们勤奋好学,都终成大器。   战国时宁越饱受耕种之辛苦,别人告诉他学习三十年就可以远离辛苦,宁越只用了十五年,‘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终于成了周威王的教师。范仲淹为了读书,每天煮玉米三升放在一件容器里,第二天就凝结在一块,用刀划四份,早晚各吃一块,另加少量的菜,他的生活十分清淡,三年后他中了进士。   等到学问成就了,就可以成为朝廷大员,佩玉鸣响,绶带飘扬,做公卿之类的高官。他们继承了先贤先圣的学问,为今世的太平贡献才智。他们的功名载入史册,他们的名字流传百世。   许公感叹:噫,为了这一切,难道不该忍受一切苦难,去努力学习吗!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